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的研究都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但对于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关注程度却远远不够,研究的时间也较短。到1997年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声誉风险纳入到商业银行的风险体系之中,声誉风险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与国外比较起来,我国的监管部门对声誉风险的管理更加落后,正式的管理开始于2009年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的颁布。国内对于声誉风险的研究时间较短,大多是从理论上研究分析,较少有对声誉风险的运用具体指标量化分析。本文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声誉风险影响因素,并结合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声誉风险就是在银行经营活动中利益相关者对其负面的评价,这种评价很有可能会给银行带来损失。声誉风险具有多样性、交叉性、难以衡量、传播速度快、常态性以及可控度小等特点,这些特点也给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对声誉的有效度量能够帮助解决声誉风险管理难题,但目前相关的方法和指标较少,国内学者现有的测评方法多为博弈论和因子分析法,计量的方法才刚开始进行尝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有着这样的发展趋势:声誉风险的诱因越来越复杂,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声誉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其影响的面越来越广,无论是商业银行内部还是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其声誉的意识都在逐步提高。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外部影响因素上来讲,我国整体经济放缓、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新金融政策的出台给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适应更强的监管力度、更严峻的金融市场竞争、新媒体时代下更快的传播速度对声誉带来的风险。相关部门应当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加强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监管工作。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商业银行也应当积极面对新的挑战,积极进行产品创新的同时注重对风险的防范。面对新媒体传播方式带来的挑战,积极加强舆情管理,主动面对媒体危机,提高商业银行声誉。2009年发布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指出: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自身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以及其他行为,或者外部事件的发生,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做出负面评价的风险。良好的声誉能够为银行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有效帮助维护良好的投资者关系、增强投资者信心,维持客户的忠诚度,保证长久信贷关系的建立,减少利益相关者对银行的负面评价,防范声誉风险的发生。国内外学者对于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大小的测评一直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指标和方法,但是一家银行声誉的好坏最终会反映在其经营业绩上来,因此选取平均总资产回报率作为声誉风险的替代变量(良好的声誉能增强盈利能力,盈利能力越强,就越有动力和实力进行声誉风险管理),本文在参照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将平均总资产回报率作为因变量。对内部影响因素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根据声誉风险内部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选取了每股收益、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例、不良贷款率、员工年均工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数量、大学及以上学历员工比例等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得出每股收益、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例、员工年均工资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影响显著,存在正相关关系,商业银行应当努力提升自身盈利水平,提高流动性比例以及资本充足率等来增强其风险控制能力,积极增强自身的资本实力;员工学历水平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存在负相关关系,其原因在于对高学历员工的成本较大,员工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能力需要时间,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中员工的创新能力与水平未得到充分发挥等,商业银行应当在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提升其创新能力,完善银行激励机制;而分支机构数量与不良贷款率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关系在实证中并未显现出来,但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中仍旧不可忽视规模不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同时也应当注重提升信贷资产质量,注重对不良贷款的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