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追踪学龄期近视儿童的戴镜习惯,并探讨戴镜习惯对近视进展的影响;同时分析基线屈光度、发育状态、用眼习惯等其他因素与近视进展的相关性。研究设计: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5月-9月在我院就诊的学龄期近视儿童,以睫状体麻痹后电脑自动验光屈光度数和眼轴长度为主要研究参数,同时跟踪随访戴镜习惯(A戴镜状态:每天戴镜时间大于等于8小时;B戴镜状态:每天戴镜时间4-7小时;C戴镜状态:每天戴镜时间小于4小时;D戴镜状态:不戴),每6个月1次,至24个月。每12个月测量记录身高、体重,并对用眼习惯进行问卷调查。全部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共有279名(男135例,女144例,平均年龄9.20±0.73岁)近视眼且未曾有过戴镜史的儿童参加了本研究,完成全部2年随访的患者共203例(其中男99例,女104例),203例随患儿年龄为9.13±0.88岁,基线屈光度:右眼-1.45±0.64D;左眼-1.48±0.63D,第1年近视进展量:右眼-0.73±0.38D;左眼-0.74±0.37D;第2年近视进展量:右眼-0.57±0.37D;左眼-0.55±0.35D;两年间近视进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眼t=-4.871,p<0.001;左眼t=-5.891,p<0.001)。眼轴变化趋势符合屈光度的变化趋势。2.对6月、12月、18月及24月的戴镜习惯构成分布进行描述,结果显示:A和B戴镜状态呈现整体上升趋势(A戴镜状态从6月时的25.12%逐渐上升至24个月时的57.64%;B戴镜状态从6月时的6.9%逐渐上升至24个月时的20.69%);C和D戴镜状态呈现整体下降趋势(C戴镜状态从6月时的24.63%逐渐下降至24个月时的16.26%;D戴镜状态从6月时的43.35%逐渐下降至24个月时的5.41%)。不同戴镜习惯与屈光度进展的差异性比较:①A戴镜状态患者的屈光度进展明显低于c及D戴镜状态,在6月、12月、18月、24月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戴镜状态患者的屈光度进展低于B戴镜状态,但在6月、12月、18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4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B戴镜状态患者的屈光度进展低于C及D戴镜状态,在6月、12月、18月、24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C与D戴镜状态患者的屈光度进展比较,在6月、12月、18月、24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身高增长和屈光度进展呈负相关,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578,p<0.001)。基线屈光度与近视进展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016,p=0.824)。阅读距离、照明情况、持续用眼时间等用眼习惯因素与近视进展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学龄期儿童发生近视后戴镜习惯影响其近视进展,未戴镜矫正或戴镜时间不足会加速近视进展。2.身高增长的速度影响其近视进展。3.学龄期近视儿童的基线屈光度、用眼方式对近视进展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