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随着社会/社区精神医学的发展,去中心化理念的倡导,促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离开医院回到社区,回归家庭。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受到国家乃至国际层面的关注。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关注不再局限于其精神症状的控制,复发率的减低等临床指标,而是更加关心患者的心理社会康复,在此基础上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国际上生活质量的研究不仅是一个前沿的课题,更是一个整体观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概念,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临床疗效综合评估的重要内容。 方法: 本研究主要针对广州市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以面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先随机抽取出2个城区、2个郊区,再在每个区中抽取符合入组和排除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的评定工具包括编制一般情况问卷、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量表(SQLS)、健康调查简表(SF-36)、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阴性亚量表、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服药依从性问卷、自知力评定问卷。调查起止时间:2015年5月至2015年6月,为期2个月。 结果: 1、本次研究共收集389名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资料,其中5份无效资料,共收集有效资料384份,有效应答率为98.7%。所调查者中,平均年龄为(39.95±7.68)岁,女性187人(48.7%),男性197人(51.3%)。198人(51.6%)未婚,146人(38%)已婚,37人(9.6%)离异,3人(0.8%)丧偶。在业人员148人(38.5%),失业或待业人员236人(61.5%)。家庭经济情况较差者151人(39.3%),中等215人(56.0%),情况好者18人(4.7%)。 2、该调查显示患者平均体重指数BMI为(24.81±4.54)。有无躯体疾病患者的BMI值有显著性差异(P=0.02)。调查人群中,78人(20.3%)伴有躯体疾病,排名前三位的躯体疾病分别是:糖尿病、高血压病和慢性病毒性肝炎,均为慢性疾病。调查数据显示,19.8%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为良好,75.5%的患者社会功能差,4.7%的患者社会功能极差。 3、对广州市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SQLS、SF-36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不同性别、婚姻、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态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4、SQLS的相关性分析。SQLS总分与BPRS总分(r=0.28,P﹤0.01),焦虑抑郁因子分(r=0.34,P﹤0.01),思维障碍因子分(r=0.27,P﹤0.01),敌对猜疑因子(r=0.27,P﹤0.01)呈正相关;SQLS总分与自知力(r=-0.12,P﹤0.05),GAF分值(r=-0.14,P﹤0.01),服药依从性(r=-0.12,P﹤0.05)呈负相关。 5、SF-36的相关性分析。SF-36总分与BPRS总分(r=-0.27,P﹤0.01),焦虑抑郁分(r=-0.32,P﹤0.01),思维障碍因子分(r=-0.25,P﹤0.01),敌对猜疑因子分(r=-0.25,P﹤0.01)呈负相关;SF-36总分与PANSS阴性量表分(r=-0.13,P﹤0.01)呈负相关关系。此外,SF-36总分与GAF分值(r=0.20,P﹤0.01),自知力(r=0.11,P﹤0.05)呈正相关。 6、以SQLS总分为因变量,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相关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为自变量做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选取方法为前进法。结果显示焦虑抑郁、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是SQLS总分的影响因素,方程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01)。调整R2为0.18,说明上述因素对SQLS的贡献率为18%。其中对SQLS总分影响较大的因素为:焦虑抑郁、敌对猜疑、思维障碍。 7、以SF-36总分为因变量,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为自变量做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选取方法为前进法。结果显示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激活性、敌对猜疑是患者SF-36总分的影响因素,方程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01),调整R2为0.17,说明上述因素对SF-36的贡献率为17%。对SF-36总分影响较大的因素为: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激活性。 结论: 1、广州市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其精神症状、社会功能、自知力、服药依从性有关。 2、广州市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失业率较高,经济水平较低,患者的社会功能较差。 3、广州市社区有2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病慢性躯体疾病,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