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之格”到“意之格”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hy85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包含与唐代诗歌理论有关的五个专题内容的研究,内容涉及唐代“诗格”类著作的主要部分。建立在这五个专题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试图传达对唐代诗歌理论的这样一种理解:唐代以“诗格”为主要形式的诗歌理论大致可划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内容以讨论对属、声律、句法、结构等外在形式为主,可称为“法之格”;以王昌龄《诗格·论文意》篇为标志,唐人诗歌理论开始转向意象、句势、格调等内在的审美诉求,可称为“意之格”,他主张的“意高则格高”也逐渐成为中晚唐诗人普遍认同的终极美学理想。五个专题研究主要结论如下:《法之格一:对属论》:将唐代对属理论按时期特征分为四个阶段,武后之前沿袭六朝从语意、结构、音韵角度对属;高宗武后时期开始从词组、单字、偏旁等细部建立起以“奇”为审美特质的对属模式;王昌龄、皎然开始着眼于诗意、句势的对属,代表唐人对属理论的最高水平;此后对属理论逐渐淡出唐人视野再无创新。《法之格二:病犯论》:“八病”是关于汉字读音差异性审美的规则,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属于音调差异美的要求,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属于音种差异美的要求,从近体诗的声律结果来看,唐人更看重音调的起伏变化,音种差异则由于其本身的多样性被逐渐忽略;龃龉病、丛聚病、忌讳病等反映出唐人早期关注的“句病”着眼点集中在声韵不和、对属不工、字形类似、文繁义寡、语意不祥、格式单一、不合情理、结构混乱、使用俗语九个方面。《由法到意:王昌龄<论文意>与唐代诗歌理论的转向》:《论文意》篇以“意高则格高”为理论支点,以创造“出万人之境,望古人于格下”的诗意为中心目标,诗歌内容则要求“书身心”,通过诗人“巧运言词,精练意魄”,构思“左穿右穴,杰起险作”的诗句来表达诗意,诗意与物象的关系逐渐成为构思的重心,王昌龄主张二者应“物色兼意”、意景交融。总体确立了诗以“意”为主的创作理念,在近体诗格律定型后将唐诗引向追求内在审美的道路。《意之格一:格高》:受王昌龄“意高则格高”观点的影响,中唐以后诗人普遍树立起主要通过苦心搜觅“诗意”提升诗歌整体品格、格调的创作思路。“意”的品质对“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与伦理道德关系要能“裨益风雅”、创作目标为“似易而难到”、同时具备“深”与“新”两个品质要求,讲求结构功能与“中庸”、“含蓄”、“谨严”的诗意表达方式。《意之格二:物象比》:晚唐诗歌多用“物象”比喻与政治、道德相关的“人事”,文章对这种现象源于诗骚的比兴、香草美人传统有所揭示,分析了“物象”与“人事”建立对应关系的原则,指出它在晚唐诗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指出“意”与“象”互相“含蓄”的诗歌表达方式与诗人对社会和自身处境的担忧与不满共同造成这种现象在晚唐集中爆发。
其他文献
将磷腈/三嗪双基分子阻燃剂(HTTCP)分别与六苯氧基环三磷腈(HPCTP)和季戊四醇磷酸酯(PEPA)按不同配比复配,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阻燃聚乳酸(PLA)的复合材料。采用热失重分析
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极为重要,在此基础上提出责任伦理视域下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具体措施:一是优化高校培育环境,二是搭
我们国家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小额贷款已经变成公认的最为有效的扶贫方法之一,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的发展范围内已经受到普遍认可与推广应用,而且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
“肺结核仍是全球最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全球大约有1/3人口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我国结核病疫情非常严重,患病人数位居为仅次于印度的世界第二,WHO将我国列入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
以空气为载体的微纳米气泡为基础,研究温度、时间、pH值等影响因素对微纳米气泡在水中的溶解氧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探究微纳米气泡在水中溶解度的优化条件.正交试验结果表
研究了智能变电站电磁干扰源的测试方法及电磁干扰源特性。结合实验室环境下对电子式互感器的测试数据,分析了智能变电站在投合母线刀闸导致电子式互感器采集器异常及光输出
基于外部融资视角,分析环境不确定性影响可再生能源投资的作用效果对于促进可再生能源投资发展以及明确政策着力点具有重要意义。以2010—2016年141家可再生能源企业的季度面
满文是记录和传达满族语言的书写符号,是满族在有清一代曾经使用过的文字。它作为少数民族文字,经历了创制、颁布使用与改进,完善直至衰落等历史过程。本文从满族历史发展进程中
期刊
虽然共建共享带来的深远影响还有待观望,但是现阶段我国在5G建设方面做的重大调整都是为提升我国5G实力而做出的重要决定。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电信业经历了多次
分析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2个方面探讨课程教学的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