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区域之间并不平衡,区域之间以及内部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演化愈烈,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前言和热点领域,耕地是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利用研究则成为LUCC研究中的热点。耕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更是广大农民生存的基础,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关系着社会健康平稳的发展。稳定一定面积的耕地,也是稳定社会农产品的供需的平衡,避免粮食紧缺、供不应求等社会危机的出现。而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此外我国又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耕地作为紧缺战略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已经日趋明显。同时,农户为适应新的农业生产社会条件,农户的生计方式发生改变,如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耕地流转及撂荒等,农户生计方式发生变化,随之改变的是农户对耕地投入的方式,尤其在山区,由于自然和社会条件不同,农户生计改变方式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因此,有必要通过“农户分化—耕地投入—耕地利用效率”的研究,来分析山区不同类型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差异以及影响因素。文章选取重庆市武隆县典型山区为研究区域,运用参与式农户评价方法(PRA)对重庆市武隆县4个抽样村进行调查,着重分析山区农户不同生计方式的差异,随后依据生计方式不同将农户划分为缺失型、基本型、自然资产型、人力资产型四种类型。并运用分组比较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耕地利用效率进行测算,对不同生计类型的耕地利用效率差异进行分析。随后,构建效率影响指标体系,运用Tobit模型回归分析耕地利用效率的显著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整体耕地利用效率偏低,不同农户生计类型的耕地利用效率排序为自然资产型>人力资产型>缺失型>基本型。(2)不同生计类型农户耕地投入方式存在差异且各类型农户具有各自特点。自然资产型户均省工性和增产性投入最高,人力资产型单位耕地面积省工性投入最高,缺失型农户户均耕地面积最小,基本型农户缺乏资金以及高素质劳动力。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耕地利用效率差异上,自然资产型对耕地的依赖性较强,且在劳动力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方面占据优势从而其耕地利用效率较高;人力资产型农户对耕地依赖程度低,但家庭收入总额高、劳动力兼业程度高因而省工性投入较多;缺失型农户资金缺乏且农业劳动力素质较差,耕地利用效率偏低;基本型农户劳动力数量少且户均耕地面积较大因此其耕地利用效率最低。(3)从纯技术效率看出,四类农户纯技术效率普遍较低,是导致研究区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说明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对耕地投入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存在冗余现象。并且,受当地经济发展的限制,农户在农业生产中技术更新相对缓慢,新技术的推广有效性不高。因此,当地政府及农业生产队需要对农户进行统一、规范的生产技术指导,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及普及。四类农户中多数农户的规模效益都处于递增阶段,表明农业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小。(4)劳均耕地面积、农业收入比重有利于自然资产型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农业资金投入比重、耕地细碎化指数是影响其耕地利用无效的主要原因。人力资产型农户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耕地利用效率提高有显著影响,而影响耕地利用无效率的因素主要是农业资金投入比重。基本型农户影响其耕地利用效率低的主要因素为中老年劳动力比重以及地块距离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