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局限性视网膜转位术的动物模型,观察手术效果,并对转位区视网膜的结构改变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方法:35只健康有色成年兔,5只(10眼)作为正常对照,剩余30只兔为实验组,右眼建立巩膜板层切除并纵行内折叠式的视网膜转位模型,左眼作为单纯医源性视网膜脱离后复位的对照组。术后分别于1周、2周、3周、4周及8周观察两实验组眼底及视网膜结构的光镜及电镜的变化。结果:术后1天观察眼底,视网膜脱离组除1眼(1/30)发生玻璃体出血,29眼(1/30)视网膜复位,视网膜上无皱褶形成。视网膜转位组中,24眼(24/30)视网膜复位,其中16眼(16/24)视网膜转位明显,4眼(4/30)玻璃体出血,术后2周,1眼(1/30)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1眼(1/30)视网膜巨大裂孔并继发视网膜再脱离;成功转位的兔眼眼底可见内折叠的巩膜形成的嵴以及由于视网膜转位后而发生扭曲的有髓神经纤维和视网膜血管。单纯视网膜脱离组与视网膜转位组的视网膜组织学变化类似,主要集中在视网膜外层的光感受器,主要表现为光感受器排列紊山百医早牛大学2000‘氏硕士研究生论文乱、数目减少以及色素上皮细胞的轻度改变,内层视网膜并未受累。光镜观察发现术后3周视网膜结构恢复正常,电镜观察术后8周视网膜结构才基本恢复,但视网膜转位组的视网膜光感受器外节的极性却发生改变,而单纯视网膜脱离组则未发生类似变化。结论:局限性视网膜转位术是一类难度较大但较为有效的的手术方法,转位区视网膜的结构变化集中在视网膜的光感受器及色素细胞层,恢复过程与单纯视网膜脱离后视网膜复位的结构恢复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