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地区是战时支援前方抗战的重要基地之一,国民政府为稳定农村金融、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合作事业,逐步建立起以四川省合作金库、重庆市合作金库以及各县合作金库为支撑点的合作金库金融网。从目前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有关四川省合作金库的专题性研究还未受到重视,研究成果较少,本文选择以四川省合作金库为重点考察对象,通过对四川省档案馆的四川省合作金库全宗档案以及大量民国时期期刊杂志的梳理,先后考察了四川省合作金库兴起的背景、发展变迁、组织机构、人事制度等问题,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四川省合作金库的业务详情,在此基础之上,以史为论,对四川省合作金库进行评价,试图弄清四川省合作金库的积极作用以及其自身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四川省合作金库从兴起到停业,是由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的,与当时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这种管理并不显得毫无力度。所以四川省合作金库及其所辅设各县合作金库通过三大业务的展开,对当时四川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通过对三大业务的具体分析,我们发现,仅仅以信用放款为主的合作放款业务根本就解决不了当时四川省广大农村的资金需求,与此同时,举步维艰的存款业务又满足不了四川省合作金库及其所辅设各县合作金库所需要的资金来源,相比较而言,汇兑业务较为发达。换句话说,四川省合作金库及其所辅设各县合作金库在存款、放款、汇兑三大业务上并没有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更重要的是,股东的来源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股东的来源问题主要是指所认购提倡股的股东所占的股份比例过大,而各级信用合作社及各种合作社联合社所占股份比例过小的问题,正是因为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妥善的解决,最终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如资金来源的对外依赖性、放款对象的不平衡性和放款手续的复杂性、放款数额有限与放款时间冲突、缺乏专业人才等。同时,这些问题的出现迟迟又不能得到解决,因此,1942年实行银行专业化之后,四川省合作金库宣告停业。通过对四川省合作金库的分析,笔者有如下启示:首先,任何一种制度或者组织的推行不能直接照搬外国模式,一定要与本国的国情相适应:其次,任何组织的良性发展应该是稳中求进,不能一蹴而就;最后,只有正确处理好政府、社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才可相得益彰,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