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滑坡是一种复杂的具有“自然—社会”双重属性的地质灾害。以往对滑坡的研究在工程地质等传统领域取得了重大成绩,但对滑坡的社会属性研究仍然比较薄弱。本文便通过融合滑坡与自然地理学理论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论文立论在三峡水库蓄水,移民迁建和新一轮地质灾害大调查的背景下,以库区第一县——湖北省秭归县的滑坡灾害防治工程为切入点,通过研究人类对滑坡灾害的认识和采取的科学防治措施,以及人类活动与滑坡相互制约的关系,证明针对滑坡体进行土地开发可使人类取得了减灾抑灾与拓展人类生存空间的双赢。
论文依托大量资料和野外工作成果,较详细的总结了秭归县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和成因规律。并在剖析三峡水库蓄水后土地资源锐减、环境人口容量降低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矛盾关系的基础上,证明改造和利用滑坡灾害体的必要性。此外,在滑坡防治工程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支持下,从宏观的三峡库区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胁迫转换理论和建立移民土地生态系统的微观生态理论入手,阐明滑坡体土地开发利用的理论基础和最终目标。具体来说,在工程地质理论方面主要阐述滑坡防治工程基础理论,发展方向和具体的工程技术体系,以奠定滑坡土地开发的技术基础。在地理学方面,主要是三峡库区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胁迫转换和优化配置理论研究,即确定土地类型转换的基本原则,生态调控和优化配置的层次结构。最终确定滑坡体开发利用方向为在175~500m的层位上,建立起移民新城镇的“防护—消费型”土地生态系统和农林经济的“防护—生产型”土地生态系统。
在此基础上,以峡口镇粮管所滑坡和屈原镇新滩滑坡等滑坡灾毁土地开发样板工程为例,总结出三峡库区滑坡体城镇和农业用地两种土地开发模式;并在整个库区对这些模式加以检验和推广。
本文所做工作,不仅对融合滑坡与自然地理理论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对于解决库区后靠移民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