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语这种话语表达是在我们的交流中经常被使用或者感觉出来的一种语言现象。由于作为一种非字义表达形式它不仅有字面意思还包含字面意思后所隐藏的意图。所以同样的话语是文字表面的意思还是所隐藏的意图,发话者和听话者由于视点不同可能会存在理解一致和出现偏差的情况。现在的研究中,主要有Grice的语用学分析(1975)、安井稔(1978)的言外之意、Sperber&Wilson(1981;1992)的回声理论、桥本良明(1989)的假人称发话理论、Kumon-Nakamura et al(1995)的暗示伪装理论、内海彰(1996)沉默提示理论等研究对反语的定义和原理进行考察。近年来,Sperber&Wilson(1981)关于谈话的理论提出了说话者的意图和听话者的理解以从语境中读取的信息为基础进行理解的关联性理论。该关联性理论常常作为反语等话语的说明理论被使用。并且,为了明确理解偏差,本稿也对误解的相关理论进行考察。本稿,为了进一步明确反语理解偏差的分析,从相关学者的论文、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剧中提取语料,通过关联性理论和误解的原理,运用描写与解释、推论、对比等方法,主要对反语理解偏差的类型和根源进行考察。本论文由5个章节构成。第1章,关于反语相关的理论进行介绍。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对说明反语的理论、关联性理论、理解偏差(误解)进行说明。第2章,对反语的定义和特征进行论述。首先,为了确定反语的定义,以例句、英语和日语的辞书为基础对反语进行解释。然后,对反语的非対称性、语境依存性、暗示性这三个特征进行考察。第3章,关于反语理解偏差的类型,首先从识别主体的视点来看,分为发话者的理解偏差(非意图性反语)和听话者的理解偏差(意图性反语)这两种类型。通过对这两种类型的考察,可以得出反语理解偏差是由于听话者和发话者对于同一话语表达持有不同的设想而产生的结果。并且,从听话者和发话者对于同一话语表达持有不同的设想的视点出发,并结合相关例句,基于关联性理论用简洁的图示对反语理解偏差的理解过程进行分析。然后从听话者和发话者的知识/语境信息、心理设定两方面对反语理解偏差的类型进行探讨。因此可以得出理解偏差的类型可以分为信息不对等和感情不对等这两种。第4章,从反语的语言特性、语境、和话语主体的心理状态来考察反语理解偏差的根源。首先,从语言的特性来看,反语具有语言表达形式多样化、复杂化,以及反语的意思解释的多意性和暧昧性的特点。因此,可以反映出反语语言的特性可以使反语理解更容易产生偏差。另外,从语境的观点考察来看,主要从语境信息不足、文化语境的偏差、语境的变化的偏差等方面进行考察。因此,可以认为语境有使反语理解产生偏差的可能性。最后,从谈话的主题的心理变化的观点来看,主要有定势心理、个性心理(自我防卫心理、乐观心理、个人喜好/价值观)等两方面进行考察。所谓理解话语,实际上就是以听话者和发话者的话语表达为线索对语境进行假设的识别/推测的过程。并且,本章也对理解偏差发生后的应对从意图性反语(听话者)方面的理解偏差、非意图性反语(说话者)方面的理解偏差和理解偏差的根源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因此,可以认为理解主体的心理原因有使反语理解产生偏差的可能性。另外特别要注意的是,本稿只是于对理解偏差的可能性的一种考察。第5章,首先,为了验证本稿的分析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其次是本稿的总结和今后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