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译员对方言语音的熟悉程度对其汉英交传表现的影响 ——以前外交部长李肇星的青岛方音普通话为例

来源 :外交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各具特色。各地普通话也不可避免地受当地方言语音影响,带有地方特色。相对标准普通话,带有方言语音特色的普通话会在发音上产生偏误。会议口译中这种情况普遍存在,对译员听辨源语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响。根据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如果听辨过程遇到障碍,那么精力分配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口译的质量。目前,口译研究领域对中国方言口音影响译员表现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选取2017年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在“太和文化新年峰会暨高端论坛”上带有青岛方言口音的普通话的演讲作为实验材料,分别记录熟悉青岛方言口音的译员和不熟悉青岛方言口音的译员的口译表现,对实验数据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探究学生译员对方言语音的熟悉程度对其汉英交传表现的影响。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熟悉方言口音的译员比不熟悉的译员口译准确度、逻辑性更好,能更快进入翻译状态,口译表现更稳定。第二,译员家乡离口音发源地越远,译员口译表现越有所下降。第三,带有口音的语段越短,难度越大,译员表现越差。第四,带有口音的语段中人名、地名翻译难度较大。针对实验结论,作者认为在为方言口音较重的演讲者翻译时,译员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第一,译员应着重关注演讲者家乡区域文化,提前了解演讲者可能提到的人名、地名。第二,译员可以与演讲者提前沟通,提醒对方注意适当长度语段间停顿。第三,采用省略和模糊处理,这也是译员遇到有口音的讲者时的普遍策略。第四,若会议发言人有浓重方言口音,建议主办方尽量避免邀请家乡距离发言人家乡过远的译员。
其他文献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学界关于口译质量认知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大多是对口译服务用户和专业口译员的研究。而口译专业(MTI)学生毕业后最有可能成为专业口译员,进而影响该职业的标准和规范,因此MTI学生对口译质量的认知情况值得深入研究。基于前人研究,本研究旨在更好地了解MTI学生对口译质量的认知情况,并讨论关于衡量人群对于口译质量认知情况的方法。在开展调查之后,研究发现,与职业口译员和用户相比,学生对
迄今为止,国内外译界对“脱离源语语言外壳”与方向性之间关系的研究多聚焦于同声传译,且实证性研究不足。因此,本文基于笔者为菲律宾克里斯汀大学的财务管理国际课程提供的英汉双向交传实践,选取了本次课程翻译实践中部分口译内容作为案例分析对象,通过分析选取的英中和中英交传案例,得出转换语向对脱壳表现的影响。本文发现,笔者的英中交传在复述层面的脱壳表现比阐释层面好,而在中英交传中,阐释层面的脱壳表现优于复述层
中式英语是一中兼有英语和汉语的特点的混合语言。中式英语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但不幸的是,长久以来,它被视为一个问题,这是因为中式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产生误解,从而造成大大小小的麻烦。然而,对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人来说,完全避免这个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一个主要任务是准确,清晰传达发言人观点的译员来说,尽最大可能减少中式英语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研究如何克服中式英语是极具价值的
汉语和英语虽然存在共性,但是两者在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上仍存在很大差异。从句法差异上看,汉语是一种动态、灵活、重意合的语言,而英语则是静态、刻板、重形合的语言。因此,在中到英口译中,有时必须应用词性转换。但是,在汉英交替传译中,何时以及如何应用词性转换,还有待研究。为此,笔者建立一个中英平行口译语料库,将2014年至2019年王毅外长答记者问的中英文实录收入其中。笔者通过观察译员孙宁的记者会现场口译
对于口译学习来说,自主练习、刻意练习或者反思练习都是提升口译能力的重要途径。成为专业的口译员,可能需要上万小时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自我评估作用重大。作为形成性评估的手段之一,自我评估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身能力,确定学习目标并以此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对于学生的口译水平提升来说十分重要。但目前口译评估大多没有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这使得学生难以准确全面分析自身口译水平。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学生口译能力的提
本研究共选取了10名外交学院英语口译专业的二年级研究生作为实验对象,并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将会在译前准备时提供双语对照平行文本,对照组则将会提供非双语对照平行文本。通过对两组同学口译表现的录音和转写,再根据专业水平,忠诚度,语言面貌,语言质量以及整体质量评分。本研究是关于不同类型平行文本对英汉口译质量的影响的实验研究。在译前准备过程中,平行文本不仅能为译员提供背景信息,相关术语,还能够更好地
当前对于会议口译员角色的研究通常认为会议口译员在交流中扮演着“合作参与者”或者“文化协调者”的角色。这种认知不同于以往的研究以及各种国际翻译协会对于会议口译员的中立性要求。本文根据前人对于职业会议口译员的调查,对学生译员进行了调查。本文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与目的,总结了前人对口译员角色的研究,说明了问卷调查的设计与数据收集,根据获得的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总结了研究结论并据此提出了建议。此问卷是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译员,MTI学生必须进行口译自主学习。作为学生译员,了解提升口译水平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是有效进行口译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人们普遍认为,双语能力,口译技巧以及背景知识,是三个最为重要的口译能力素质。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外交学院英语口译专业的学生如何进行口译自主学习,他们在自主学习中是否注重了这些能力的提升,以及有哪些能力未能得到他们的重视。作者发现,几乎所有外交
以吉尔的评分模型为标准,本文围绕通过知识体系的建立识记术语,对英汉同传质量的影响这一主题,邀请了外交学院的同学,在控制主要变量的情况下,开展了实证研究,以探索两种不同的识记术语的方式对专业性较强的文本同传质量的影响,这也是较少有人涉及的领域。本文在理论部分总结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关于译前准备对译文质量影响的研究,综合了东西方主流口译质量评估标准,确立了本文在实验结果评估过程中所使用的口译质量评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