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S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合并OP中骨水泥渗漏的回顾性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feng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骨水泥强化FPS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合并OP中,骨水泥渗漏(cement leakage,CL)的发生率、渗漏类型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在病例系统中搜集到69例患者应用了 322枚骨水泥强化FPS,其中48例患者216枚骨水泥螺钉符合条件。将CL分为三种类型:S型:通过节段静脉的渗漏;B型:经椎基静脉的渗漏;M型:通过FPS及皮质骨裂隙漏入椎旁组织。通过对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BMD、骨水泥强化螺钉的数目、骨水泥的使用量(体积)、螺钉尖端的位置(椎体的侧面/中央)、螺钉位置(左侧/右侧)分布、骨水泥螺钉强化的节段等相关因素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明确不同类型CL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37(77.08%)例患者和76(35.19%)颗FPS发生了 CL,其中S型渗漏41(53.95%)颗,B 型渗漏 29(38.16%)颗,M 型 16(21.05%)颗,并且有 6(7.89%)颗同时发生两种渗漏、2(2.63%)颗同时发生三种渗漏。发生CL与腰椎BMD显著相关(t检验p=0.029),S型渗漏与骨水泥用量(OR 0.70,95%CI 0.54-0.88,p=0.043)、FPS 左右位置(OR 0.28,95%CI 0.16-0.49,P=0.011)显著相关,B 型渗漏与骨水泥用量(OR 0.55,95%CI 0.34-0.65,P=0.001)、FPS尖端的位置(OR 0.37,95%CI 0.23-0.58,P=0.019)显著相关。结论骨水泥强化FPS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合并OP,S型、B型、M型CL发生率依次降低,且多为无症状型渗漏。骨水泥应用量增加是发生S型、B型渗漏的共同危险因素,而FPS尖端距离中线近是B型渗漏的一个危险因素。FPS位于右侧较左侧易发生S型渗漏。因此,手术时应适量控制骨水泥注入量、置钉远离中线以减少CL发生。
其他文献
冬小麦是渭北旱塬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而干旱是渭北旱塬的典型特征,该地区降雨少且分布不均,2/3的降水主要分布在7-9月,7-9月是冬小麦的夏季休闲期,如果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蓄夏闲
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在经济迅猛发展、生活节奏显著加快的同时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人群年龄跨度也变得较大,且逐渐往年轻化方向发展。对于该类疾病的研究及治
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对温室气体的控制已刻不容缓,N_2O作为温室气体之一,其致暖势约为CO_2的310倍。从2020年7月1日起实施的《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GB 18352.6-2016)将增加对N_2O的排放限值,可以看出国家对N_2O污染物的重视,因此N_2O减排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课题。本文自行开发包括模拟反应系统以及测试系统的NH_3-SCR反应模拟评价试验
背景: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 SHPT)是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al Disease ESRD)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甲状旁腺切除术(parathyroidectomy PT
自愈性水凝胶是一类在受到外部创伤后,经过一定时间,可以自身修复成与之前形态、功能、性能相近的智能水凝胶。大部分的自愈性水凝胶与生物组织高度相似,具有非常良好的生物
绕线型无刷双馈电机是一种新型交流电机,可以实现异步起动、异步运行、同步运行和双馈运行等多种运行方式。无刷双馈电机与感应电机一样,具有结构简单和坚固耐用的优点。同时,无刷双馈电机取消了电刷和滑环结构,使得电机更加安全可靠地运行。当无刷双馈电机作发电机用时,具有良好的变速恒频恒压发电特性,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和船用轴带发电等领域;当无刷双馈电机作电动机用时具有良好的调速性能,可以简便的通过调节
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是一项碳减排较为行之有效的技术,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项有效举措。由于CO2易于达到超临界状态,能提高油气田的采收率,CO2驱油被广泛用于油气开采
车联网是智能交通与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已经被陆续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它对交通安全和效率的影响也逐渐显现,车联网的发展已势不可挡。作为一个保障人们出行便捷和效
目的关于BLK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我们推测以前不一致的结果可能是由于病程、临床表型的错误分类
有机太阳电池由于其质量轻、易于制备、低成本等优点越来越具备竞争力,因此成为新能源领域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得益于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材料的迅猛发展,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