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艺美学与翻译理论的结合在中西翻译学界已有悠久的历史。刘宓庆教授在其著作《翻译美学导论》中指出: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译本的美学价值已成为衡量译本成功与否和体现译者功力的重要参考标准。译者作为主要的翻译审美主体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系统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思维活动在翻译过程的心理机制中占有中心的、主导的位置”。(肖辉35)本文以国内外关于形象思维,以及翻译与思维的相关论述为理论基础,以刘宓庆对翻译审美意识系统和黄忠廉对形象思维及其创造作用的相关论述为框架,并以著名外国文学翻译家李俍民的英汉译本《一岁的小鹿》作为文本材料进行分析,就译者是如何通过形象思维获取、再现以及分享原作的美感进行论述。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综合整理和译者运用形象思维的优秀译例的分析,本文不仅再次印证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双重身份——读者和译者,更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凸显了译者的形象思维在再现原作的审美效果,拉近原作者与读者距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美国女作家玛?金?罗琳斯(1896-1953)的成名作The Yearling及译本虽广受好评,却尚未引起我国文学界尤其是翻译学界的足够重视。本文将其作为翻译研究的对象似属首次。本文在将译者的审美意识系统与翻译美学相结合的研究模式上做出新的尝试,并希望该研究能同时为译者提高文学翻译鉴赏能力以及文学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