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阳猕猴桃原产于四川省苍溪县,因其口感好,肉质细腻,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但红阳猕猴桃因为抗病性差,果实贮藏期太短等原因,常给果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不利于推广种植。为建立猕猴桃基因功能研究技术平台并通过生物技术改良猕猴桃,本研究以海沃德猕猴桃为实验材料,克隆得到猕猴桃ACO基因,通过反义RNA技术转化红阳猕猴桃,抑制其乙烯的产生,从而达到延长果实贮藏期的目的,另外选择高抗性的砧木对转基因苗进行嫁接,以解决抗病性差的缺点,从而选育出一个耐贮且高抗病性的红阳猕猴桃新品种。猕猴桃叶片中由于酚类和糖类物类含量过多,常规的方法很难从中提取出猕猴桃基因组DNA和总RNA。本实验通过在提取缓冲液中添加一定比例的PVP-40和β-巯基乙醇,有效的防止了酚类物质的氧化和多糖类物质的干扰。成功从猕猴桃叶片中的得到了高质量的基因组DNA和总RNA,完全能够满足PCR鉴定和Southern分子杂交等分子生物学实验的要求。从海沃德猕猴桃叶片中提取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并以cDNA为模板,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大小长约1Kb的猕猴桃ACO基因的全长片段。通过中间载体pJIT163和表达载体pCAMBJA1300成功构建了该基因的反义表达载体。以红阳猕猴桃带芽茎段和叶片为外植体,研究其愈伤诱导、分化出芽、生根及练苗等过程,完善了其组培体系,并建立了一个高效的农杆菌介导的红阳猕猴桃遗传转化体系,为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手段来研究和改良红阳猕猴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平台。共获得47株潮霉素抗性植株,随机挑选其中14株经跨35S启动子,和跨CaMV终止子的PCR鉴定,其中7株在两次检测中都扩增得到了目的条带,初步统计得出阳性植株占50%左右。实验证明本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将猕猴桃的ACO基因的反义表达载体成功转化中华猕猴桃,并获得了再生植株。为使得到的转基因阳性植株提前挂果,而且增加红阳猕猴桃的抗病性。本实验选用高抗病性的对萼猕猴桃(Actinidiavalvata)为砧木,进行了试管苗的嫁接。共嫁接20株阳性植株,存活19株,嫁接成活率在95%以上,结果非常理想。预计明年可以挂果,果实的贮藏时间和嫁接苗的抗病性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