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国家的货币、信贷,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自从上个世纪凯恩斯的《通论》问世之后,人们对货币政策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一的宏观层面,即考虑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以及采取何种政策组合。往往忽略了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因传导的微观载体差异,而导致同样政策产生不同的效果。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我国区域经济存在很大差别,因而“一刀切”的统一货币政策必然会对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制约,甚至产生金融抑制。改革开放初,国家制定了区域发展战略,在本世纪初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然而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在一定的情况下央行的货币政策会与国家的区域发展宏观战略相矛盾。因而讨论如何制定和执行一个最优的货币政策,缓解区域经济冲突,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研究背景和意义、文章的框架、创新与不足以及基本概念的界定进行阐述,理清全文的思路。继而对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性的理论进行回顾和综述,接着对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区域不对称性利用VAR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货币政策效果区域不对称的现象确实存在。然后对上述实证的结果进行原因分析,从货币传导机制的角度出发将导致货币政策效果区域差异的因素归结为企业结构、政府行为、金融结构这三个方面。最后对消除货币政策区域差异提出了施行区域差异货币政策操作、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加强政策性金融机构建设,以及转变对地方政府政绩评价标准的一系列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