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一、研究目的:建立阿司匹林的药代动力学一药效动力学数学模型,动态全面地描述阿司匹林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过程。二、研究方法:参照国际上阿司匹林的药代、药效动力学理论及数学建模的经验,应用MATHEMATICA数学软件的编程及使用方法,将阿司匹林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理论、数学建模理论用MATHEMATICA数学软件编程整合。三、研究结果:利用MATHEMATICA数学软件编程成功建立了阿司匹林的药代一药效动力学数学模型。四、研究结论:模型可动态全面展示阿司匹林的药代一药效过程,并可通过调整参数模拟临床试验。第二部分一、研究目的:模拟研究不同给药方法、给药剂量下阿司匹林的药效学特征,总结不同给药方法或剂量的利弊,指导临床合理有效用药。二、研究方法:使用阿司匹林的药代一药效动力学模型,按照剂量为50、75、100、150、200、300、400、500mg/日用药,将阿司匹林分别以每日两次(bid)、每日一次(qd)和隔日一次(qod)的给药方法,连续给药2月进行计算机药效模拟。计算各种药效学参数,分析不同给药方法所达到的抗血小板聚集率效果差异。三、研究结果:药时曲线提示大剂量阿司匹林的起效更快、血小板聚集率下降更明显。量效曲线为非同比递增渐减缓的曲线,量效曲线在200—300mg/日趋于平缓,bid、qd和qod给药相比,量效曲线的高度逐个降低,曲线的曲度逐个增大。四、研究结论: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大剂量起效更快,作用更强,达200—300mg/日时,剂量的增效作用减弱。bid给药的效量比高,起效快,效果更稳定。大剂量qod给药与小剂量qd给药同样有效。第三部分一、研究目的:模拟研究不同顺应性、不同给药剂量条件下阿司匹林的药效学特征,指导临床合理有效用药。二、研究方法:使用阿司匹林的药代一药效动力学模型,并建立模拟非顺应性服药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按照正态分布的随机化服药间隔的非顺应性服药方法服药一年,计算药效学参数,分析不同给药剂量和不同服药变异度所达到的抗血小板聚集率效果差异。三、研究结果:低顺应性服药的总无效间期随着服药间期变异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减小。大于300mg/日后,剂量的影响趋微,服药间期变异度对药效的影响也减小。阿司匹林在低顺应性服药时仍具一定效果。四、研究结论:低顺应性服药的情况下,同时考虑到副作用的方面,200—300mg/日是最佳的选择。阿司匹林对低顺义性服药具有较高的容许度。总结1我们通过数学软件按照阿司匹林药代-药效动力学理论建立的数学模型可动态全面展示阿司匹林的群体药代-药效过程,并可通过调整参数模拟临床试验。2模拟试验的结果提示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大剂量起效更快,作用更强,达200—300mg/日时,剂量的增效作用减弱,效量比达到最大。模拟试验的结果提示bid给药的效量比高,起效快,效果更稳定。大剂量qod给药与小剂量qd给药同样有效。100mg bid给药可能是效果最佳的选择。3模拟试验的结果提示阿司匹林对低顺义性服药具有较高的容许度,剂量的增加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低顺应性服药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这种作用在剂量达到300mmg以上时趋微,兼顾副作用的方面,200—300mg/日是效量比最大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