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星体,即星系中心吸积的超大质量黑洞引擎(AGN),是宇宙中最明亮、活动最剧烈的天体之一,理解类星体现象对于研究星系宇宙学至关重要.尽管种类繁多,但类星体的光学发射特征相近,可以用稳态的统一模型进行归纳.统一模型成功解读AGN核心结构的背后,也留下很多疑问,如AGN吸积物质的来源、AGN对星系的反馈机制.而解答的关键在于探索AGN不同尺度承载物质和能量内外输运的吸积流和外流.由于I型类星体过高的光度,这些特征难以被探测,而半遮蔽/遮蔽类星体则可为这方面研究提供机会.当视角合适时,类星体周围的物质云团可能遮挡AGN辐射,产生尘埃消光和气体吸收特征,因而对消光和吸收进行分析便可以了解类星体中遮蔽云团的性质.另一方面,类星体附近的气体也可能将中央引擎的辐射散射到观测者视线,为我们提供观测AGN的额外窗口,同时散射谱特征也会反映散射气体的性质.通过分析气体的状态、运动学、化学等性质,我们可以对这些遮蔽、散射云团在类星体中的作用进行解读,从侧面获取正面观测类星体难以发现的信息.在本文中,我们从消光、吸收和散射三个层面对四个特殊类星体进行研究,揭示其中奇特的气体性质,并讨论消光、吸收和散射对于研究AGN的重要意义.1),我们研究了在2~2处奇特的弱消光(ZB-v~0.1)类星体J1705+3543.通过研究其静止系紫外光谱中罕见的类银河2175A消光曲线、>30根金属吸收线以及携带残余流量的PDLA,我们发现吸收气体具有很高的金属丰度(3Z(?))、~100-500kms-1的内流速度.对这些现象最合理的是吸收气体内秉于类星体或来自寄主星系恒星形成区.J1705+3543展示了类星体环境中星际介质的奇异性质.2),在外流特征丰富的半遮蔽(EB-v~1)类星体IRAS F11119+3257中,我们研究了外流气体在光学波段的离子、原子外流宽吸收线和发射线,结合远红外的分子宽吸收线以及显著的近红外消光,我们对大尺度外流气体进行定位(~4kpc),并得到外流质量率(360-1152Moyr-1)、动能率(Eκ~1044-45 erg s-1).结合其剧烈的恒星形成活动~600M(?)yr-1,我们推断大尺度外流的形成可能需要恒星形成活动抛射物质以及AGN的外流加速.类似F111 19+3257中的大尺度外流体现了黑洞在星系层面的反馈作用.3),我们在具有奇特窄发射线的ⅡⅡ型AGN J1203+1624(EB-v~10)的散射谱(光学偏振度~7.3%)内证认出深埋于尘埃中的NLS1星系核(M·=2.2 = × 107M(?),Lbol/LEdd = 2.2+0.6-0.7),并发现散射气体复杂的内/外流速度结构.同时由于AGN受到严重的尘埃遮蔽,我们得以测量其致密且相对暗弱的寄主星系(M*~7.7 × 109M(?),σ*= 99±31 kms-1),我们发现J1203+1624在误差范围内符合M·-σ*关系.4)J1203+1624等遮蔽AGN揭示了散射光是气体丰富的类星体环境中不可忽视的存在,但散射光通常较为微弱,需要借助“日冕仪”抑制AGN的辐射才得以探测.而在极紫外波段,中性氢的莱曼极限吸收边则是相比尘埃吸收体更常见的天然“日冕仪”.我们在z~3.2处类星体J1259+6212的莱曼极限吸收边中发现极紫外辐射残余,结合近邻sub-DLA坑中的残余流量,EUV残余辐射最可能是来自吸积盘和宽线区的散射光,且估算得到的谱指数与近红外的连续谱偏振观测结果一致,接近薄盘的理论值αv = +1/3.J1259+6212表明莱曼极限吸收边为通过散射研究吸积盘的极紫外辐射提供了新的窗口.消光、吸收与散射都是研究类星体内秉性质时必须考虑的辐射转移过程,本文中的四个典型目标则揭示了这三者也是研究类星体和其寄主星系中气体的状态、化学及运动性质的重要手段.与J1705+3543相似的类银河尘埃吸收体展现了类星体中星际介质的丰富特性,同时也暗示了 AGN与恒星形成活动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联.在半遮蔽和遮蔽类星体中,AGN的辐射被尘埃抑制,我们得以探测类星体中各个尺度上的气体:如F11119+3257中的大尺度外流发射线,J1203+1624中具有内、外流速度特征的散射气体.对于同类型天体的系统研究,有望实现对类星体不同距离处气体物质分布进行普查.而散射则提供了观测AGN的额外视角,使得Ⅱ型AGN中被完全遮蔽的连续谱和宽发射线折返到视线内,同时在极紫外被中性氢轻易吸收怠净的吸积盘内区辐射重新进入视野.后续我们将在这些研究方向上利用消光、吸收与散射对这些特殊类星体的同类目标展开样本观测研究,以获取类星体中星际介质、内外流、散射气体分布以及遮蔽类星体的内秉属性,以深入理解黑洞、寄主星系与共同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