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空间与社会的联系越发紧密。以空间的视角,借用空间生产的理论,探询教育与城市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也为此成为本研究的重要内容。 论文以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法、案例研究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循着教育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两大线索,即教育如何生产城市空间的?以及城市空间又是如何限定教育的?以天津市作为个案,展示出教育与城市空间关系的具体样态。 论文包括八章内容,五大组成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部分(第一章),阐述了选题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界定了研究的对象,介绍了本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理论部分(第二章),系统梳理了空间生产理论产生、发展的过程,概括分析了该理论的内涵及其重要特征,对教育与城市空间生产关系的前人研究成果做了比较系统、全面的概括、评析。 关于“教育是如何生产城市空间的”,论文分四章内容展开论述。将教育视为活动的、结构的、以及发展中的存在,具体分析了教育生产空间的过程、性质以及结果。 第三章,将教育解析为教育活动的存在,以现实的教育活动作为分析的视点,指出现实的教育活动在社会需求和人的成长规律的限制下,形成一个由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活动组成的系统。师生在学校中不同的区域进行活动,产生了教学区、管理区、活动区等不同的空间,这些空间的组合反映了学校中的教育关系,形成了学校空间,而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活动则生产出了本质上相同,却各具特征的各级各类的学校空间。根据教育活动的系统性,学校空间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样就形成了教育空间。 第四章,以教育空间对城市空间和其它城市次级空间的影响为切入点,在分析教育空间结构的基础上,指出基础教育空间等级结构引发迁居,形成“学区房”,并加剧居住空间分异;大学空间中的师生居住区是城市居住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城市教育结构中的高等教育占有一定比例,那么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就会吸引“高考移民”家庭来此购房,也会吸引“考研族”到高校周边暂居。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科技研发功能制约着创新型企业区位的选择,并促使高校聚集区周边生成大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空间。教育空间结构通过影响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和产业空间结构而实现对于城市空间的生产。 第五章,研究教育空间的发展如何推动城市空间变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为了提升办学质量所进行的扩张发展,参与着城市空间的重构,而高等教育的扩张发展则拓展了城市空间。教育空间是区域空间的重要组成,区域中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可以促进与教育相关要素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以教育为“联结点”的社会共生区域。由于历史政策、学校自身的运行等原因,基础教育阶段校际之间出现差距,重点校增加所在区域的价值;另一方面,不同行政区对于基础教育投入、管理的不同使基础教育出现区域分化,进而加剧城市区域空间的梯度化。 教育生产城市空间会产生社会效应和问题,它们强化着教育在城市空间中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研究内容。第六章分析教育生产城市空间产生的社会效应和问题。首先阐述教育生产城市空间的社会效应:“产-学-研”生产模式形成了高端的劳动空间,加剧了劳动空间的分化;优质的教育配套提升所在社区的住房价格,同时不停地吸引有教育需求的家庭迁居到此,起到减缓老城社区衰落的作用;高教区具有集聚效应,可以使所在区域发展成为城市的副中心,以此缓解城市中心所负荷的压力。然后阐述教育生产城市空间所产生的问题:城市教育在扩张发展中出现了多校区建设的情况,引发了资源浪费、学校空间碎片化、违反“就近入学”原则等问题;由于教育与户籍相连,教育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会引起“人户分离”;教育资源的争夺会增加获得教育资源的代价,并引发冲突。 关于生产空间如何限定教育的,论文以一章的内容做了比较概括的论述。第七章主要是说明城市空间限定教育的哪些方面。先论述产业空间对于教育的限定:产业空间制约着教育的类别结构、专业结构、学科结构,产业空间的高端化和高新化促使高等教育跨学科研究,同时一个城市的支柱产业可以支撑与之相关的高校迅速发展。然后阐述社会空间结构对于教育的限定: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影响着教育资源配置的调整;另一方面,城市居住区的等级分化促成学校的等级分化。最后指出政治力量通过城市空间规划决定着教育的布局。 结语部分(第八章),对全文研究进行总结提炼。指出教育生产城市空间始于教育活动,教育活动生产出教育空间,并通过教育空间影响城市空间,实现对城市空间的生产。城市空间既是教育活动的结果,又是前提,因此教育生产城市空间是一个前进式的循环过程。同时提出合理解决教育生产城市空间所引起的问题,不仅要对教育活动进行调控,还要对与教育活动相关的城市要素加以干预。并在总结的基础上指出论文后续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