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是当代著名南非白人作家。作为流散群体知识分子的一员,库切始终在作品中关注着帝国殖民主义的问题,关心后殖民时代该群体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因此,他文学创作形式不仅具有先锋性,更是他文学批评理论的实践,体现了他深刻的后殖民思考。《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实验文本,库切改变了自己的写作策略,以适应当下的后殖民状况,并更加有效地表达自己的后殖民思考。作者用讲故事的方法把八次演讲串联起来,其内容涵盖文学、神学和动物权利诸多方面。该作品形式貌似松散,但实际上其形式和内容都对传统文学和西方主流思想极具挑战性。因此,该作品既是库切文艺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又是他哲学思考的总结,并且包含了当今全球化语境下的后殖民思考。本文首先分析了《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的文类,它既不是简单的论文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虚构与非虚构的融合使这个文本成为一部“演讲式小说”和“元小说”。这一形式拒绝了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叙事模式,由于传统小说对历史的依附性,虚构叙事被认为参与了殖民历史的构造。库切通过这种方式来探索一种独立于的小说运行结构,从而颠覆殖民书写所构造的历史事实。论文接下来讨论了作品中的多重对话,大致分为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的对话,以及主人公与自身的对话。作者构建了一个众声喧哗的场景,传统叙述中的由政治权力导致的话语权威也被柏拉图式的对话所消解。后殖民作家对话语权的不停探索,在库切这里达到了一个相对理想的状态。论文最后分析了并认为作者的态度具有双重性,或者说,通过对主人公无关道德立场的分析,本文认为作者的视角具有超验性。一方面,这种视角是只关乎文学,而不关乎道德的,把历史事实呈现给读者做评判。另一方面,这种视角更加客观和超验,超越了被权力所渗透的人类的经验和书写。因此,库切在中心之外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视角来反思西方文明和人类文明。这种超验的视角得益于作者作为流散知识分子的夹缝人文化身份和生活经历。总之,在这部小说中,库切不仅安排了关于诸多后殖民现实问题的探讨,并且运用了包含作者后殖民思考的诸多写作策略。《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在形式与内容上实现了一致,两者都包含了作者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