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对“壳资源”的借壳、炒壳多存在于国有上市公司和不同行业的公司之间。国有上市公司重组时,由于有政府“兜底”,市场主体的参与度往往不高,这使企业往往很难根除弊病,不能从技术、产业模式、经营模式上进行创新。这种“输血”式重组,不能解决企业长远发展的问题。而不同行业的重组,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壳”源方的产业被处理,不利于技术升级,同时易出现借壳圈钱,利益输送的情况。当前我国处于“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置不良资产,技术转型升级成经济增长的关键时期。尤其是2016年《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颁布,对借壳的要求更为严格。围绕“壳资源”,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组保壳,不仅有利于高新技术资金注入,技术的转型升级,延伸企业链条,也有利于规避借壳圈钱的现象。推进破产重组市场化进程,根据市场的需求,正确的衡量“壳资源”的价值。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以及比较分析法以*ST超日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光伏产业行业发展形势,围绕“壳资源”这种具有重要价值的上市资格,在重组中所起的作用,以及重组保壳前后的财务绩效进行对比,分析同行业重组保壳是否存在价值,重组保壳是否有必要。本文分为六个部分进行分析研究。首先阐述我国资本市场的“壳资源”存在的背景,介绍了债务重组、资产重组的概念方式及财务绩效评价方法。其次介绍了*ST超日的公司,以及重组方中控股方协鑫集团,对重组的方案通过的过程进行整理,包括重组的提起,市场化重组的特征包括三大外部战略机制,并对重整的方案进行简要的梳理,重点梳理了负债情况和债权分类及清偿比例。再次重点分析了*ST超日重组保壳的原因和财务绩效。其中,在原因分析中包括两个:一是沦为“壳资源”原因,二是重组保壳成功原因。绩效分析包括四个方面:财务指标、财务能力、股票价值以及股权结构的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高新企业同行业重组保壳是有必要的,在有效防范融资风险的前提下,不仅节约了借壳方的时间成本和财务成本,而且还有利于避免“壳源”方破产清算,同时也维护了普通债权人,使原有产业能继续运营,在商业模式、技术攻克和升级也有巨大推进作用。因此,本文给出建议,推进我国IPO发行注册制,重组保壳要加强中小债权人的保护,鼓励同行业重组方的控股,加强对“壳源”的筛选,做好重组保壳风险防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