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Bailey(1994)首先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发行的B股股价经过汇率调整后仍远低于该公司的A股股价以来,各国学者对中国股票市场B股折价(B Share Discount)现象作了大量理论和经验研究,分别从信息不对称、流动性差异、需求差异、投资理念差异和公司治理等视角给出了解释。然而,对于同一家上市公司的H股与A股价格之间的关系却较少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产生的文献也相对稀少。这可能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造成:首先,A、B股双重上市公司(Dual-listed Company)数量多于A、H股双重上市公司,对前者进行研究样本量更大;其次,绝大多数A、B股双重上市公司上市日期早于A、H股双重上市公司,B股相对A股折价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时间上更早,可供研究的历史数据时间跨度更长;再次,A、B股上市地都在中国境内,监管环境、交易时间等都是相同的,研究两者的价差更具有可比性,而A、H股股票分别在境内和香港上市,监管环境和交易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制约了人们对其价差的研究。本文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章介绍了我国股票市场分割现象和对H股市场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对我国H股市场作一概述。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系统梳理了同一上市公司外资股与内资股价差现象,分别从国外双重上市公司外资股溢价,中国B股相对于A股折价以及中国H股相对A股折价进行归纳整理。
第三章介绍了双重上市公司价差的理论模型,就各国学者针对双重上市公司外资股与内资股价差研究的理论模型进行归纳,分别从信息不对称角度、流动性差异角度、需求差异角度推导出外资股与内资股价差的根源。
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将41家A、H股双重上市公司A股溢价率作为因变量,从信息不对称、流动性差异、需求差异和体制因素角度构造代理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面板回归,以观察这些变量对A股溢价率的解释是否显著。本文还通过引入新的变量-人民币兑美元的NDF(Non-Delivery Forward, 即无本金交割远期汇率)作为人民币汇率预期变化指标,研究了汇率风险对A、H股双重上市公司价差的影响。当采用双重上市公司A、H股的相对换手率和相对交易量作为流动性差异的代理变量,流通股股本相对供应量作为需求差异代理变量,上市公司的流通总市值作为信息不对称程度的代理变量,非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作为体制因素变量,NDF作为人民币汇率预期变化的代理变量进行面板回归,结果表明:A、H股双重上市公司价差与流动性差异正相关,与需求差异负相关,与体制因素正相关,与汇率预期变化正相关,而与信息不对称关系不显著。
第五章主要侧重于事件研究,观察QFII、QDII制度实施和“港股直通车”试行以及“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方案颁布等事件,对双重上市公司A股溢价率的影响。
第六章讨论了双重上市公司A股与H股未来进行套利交易的可行性,分别探讨了通过发行CDR、自由转托管和海外直接投资等方案进行套利交易的现实性,并说明了现阶段套利交易的难点。
第七章是本文的结论,总结了A、H股双重上市公司价差影响因素,QFII、QDII、“港股直通车”和“股权分置改革”等事件对价差的影响,和未来A、H股两个市场套利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