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近些年,我国部分地区陆续发生并报告了些许以发热、血小板减少、腹泻等临床表现为主的感染性的病例,其中,一部分病情较为严重的病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2010年5月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专家进行了大量实验,在这些病例的血清中发现了一种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并将此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并且,将因感染这种病毒所致的疾病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目的对江苏省某重点地区(宜兴市)的人群、动物及节肢类虫媒生物SFTSV感染情况开展调查,分析感染谱、流行病学特点和影响因素,为控制疫情提供依据。方法在全市开展SFTS病例监测,设立宜兴市人民医院为哨点医院,在丘陵山区设立监测地区,开展可疑病例的主动监测。根据地理环境和既往疫情,在平原地区设立对照组,与监测地区开展对照性研究,按年龄组分层选取一定数量的健康人群开展血清学监测。在监测和对照地区的部分乡镇,开展动物及虫媒生物的监测。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对SFTSV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采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进行SFTSV特异性血清学诊断,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进行病原学诊断。采用百分比描述感染阳性率,组间阳性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2010-2016年,共调查SFTS疑似病例39例,疑似病例确诊阳性率17.95%(7/39),确诊病例病死率为42.86%(3/7)。一般人群总抗体阳性率为0.12%(2/1668)。家畜类动物451只,抗体阳性率为1.55%,野生类动物370只,抗体阳性率4.59%,2015、2016年采集的节肢类虫媒生物标本核酸检测呈阳性。1996年SFTS聚集性疫情发病11例,2010年对留存的7例病例血清进行复核,5份检出SFTSV总抗体阳性;2010年对1996年疫情中的4例病例再次采样检测,4份标本均为SFTSV总抗体阳性。结论初步确认SFTSV的感染谱包括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感染者抗体阳性有可能会持续14年,甚至更久;宜兴市SFTSV感染至少可以追溯到1996年;该病可能会发生人际传播,接触病人的急性期血液可能会导致感染;年龄偏大、生活在丘陵地区可能是SFTS发病的危险因素;该病可能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宿主动物为羊、鸡、鼠、兔、刺猬、鼩鼱等;野生类动物SFTSV总抗体阳性率高于家畜类动物(χ~2=6.63,P=0.01);宜兴市丘陵山区存在着SFTSV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