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年中国》是五四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分化最为剧烈的青年社团——少年中国学会(也简称“少中”)的机关刊物,自1919年7月创刊到1924年5月停刊,先后延续了近六个年头。而这一时期正是近代中国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西方各种社会思想林林总总蜂拥而入,与中国社会变革相顺应,交错迭起,争持消涨,迅起迅落,少年中国学会会员或留学欧美研究西方社会思潮,或在国内研究、实施(验)各种主义,一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少年中国》月刊成为他们研究学理、传播主义的机关。因此以少年中国学会为中心,以《少年中国》月刊为底本来观照五四时期社会思潮,进而探析五四时期传媒(报刊)与社会思潮的关系以及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本文的第一章对近七八十年来《少年中国》的研究概况进行艰难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拓展《少年中国》与五四时期社会思潮研究的方法与思路。第二章对《少年中国》月刊的缘起、宗旨、编辑发行、稿源、作者群与读者群、栏目设置及其变化,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其中运用了比较史学、计量分析、实证研究、考证等史学研究方法,力争深入剖析月刊的基本状况,为下一步对五四时期社会思潮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由此折射少年中国学会与《少年中国》月刊的互动关系,以及《少年中国》与《少年世界》的相互关系。 本文的重点在考察少年中国学会与五四时期社会思潮的关系。鉴于少年中国学会在社会运动、文化运动等方面的努力趋向及其影响,《少年中国》月刊不仅是国家主义思潮、妇女解放思潮、社会主义思潮、非基督教思潮及工读互助主义思潮等的真实写照,而且也对以上各思潮的兴起或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限于时间、精力及篇幅,本文选择最能代表学会特点的工读互助主义、国家主义及非基督教思潮作较重点的剖析。 第三章之所以择取国家主义教育作考察,一是因为学会活动与事业注重于实业与教育,因而会员特别注重教育救国,或表同情于或极力鼓吹教育上的国家主义;二是作为由学会孳生出来的国家主义派,在“少中”内部尤其在《少年中国》月刊重点讨论的是国家主义的教育,而不是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国家主义;三是学会内部从筹备发起到1923年底都有一种反对狭义的国家主义的倾向,但在国家主义教育方面,包括共产党人在内的会员多持同情态度。本章首先爬梳了近代以来国家主义教育在中国的传介情况,以及五四后国家主义思潮化的状况,重点阐析了国家主义的两个来源,以及国家主义教育在少年中国学会内部的变迁。 第四章少年中国学会与非基督教思潮的滥荡,重点疏解了少年中国学会从发起宗教问题讨论到反基督教到反教会教育的转变过程,从而肯定了“少中”在二十年代反宗教运动中“发起者”地位与充当的过渡角色,此外对“少中”运用的反宗教理论工具尤其是科学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社会主义分别进行剖析,以明各种理论在“少中”反宗教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对“少中”反宗教思想进行个案分析,以明会员反宗教态度变化及各自特点。 第五章在简单梳理工读互助主义和工读互助运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王光祈及学会倡议发起组织北京工读互助团,来考察工读互助主义由主义讨论到实践的转变及其意义。最后从工读互助团失败后学会内外的反思,来分析工读互助团实验对学会活动趋向乃至学会分化的影响。 第六章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追寻了“少年中国”理想的由来及对“少中”的影响,而后解读少年中国学会创造“少年中国”理想的内容、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少年中国”共同理想之下会员理想的歧异及由此而导致的内部争论,故择取宗旨之争、主义之争及政治活动之争三个角度分别考察其对学会分化的影响程度,最后是选取有代表性的会员与“少年中国”理想的离合来看各自在“少中”时期思想的复杂转型,以及对“少中”分化的影响。 结语部分以少年中国学会为中心,简要剖析了新文化运动阵营中知识分子群体构成与分化问题,以及如何评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