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将逃缴高速公路通行费的行为作为犯罪处罚并不罕见,但是既有判决通常是针对以套牌、换卡等方法骗免通行费的行为,抑或是针对将高速公路栏杆撞断或人为弄断栏杆制造出口从而逃避缴纳通行费的行为,将单纯的尾随前车通过通行杆以达到不缴通行费目的的行为作为犯罪处理至今甚为少见。本文以一个真实案件为例,分析案例中存在的争议及其蕴含的法理问题,提出并论证对本案的处理意见,以期为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有益借鉴。除去引言,本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逃缴高速公路通行费的行为作为犯罪处罚并不罕见,但是既有判决通常是针对以套牌、换卡等方法骗免通行费的行为,抑或是针对将高速公路栏杆撞断或人为弄断栏杆制造出口从而逃避缴纳通行费的行为,将单纯的尾随前车通过通行杆以达到不缴通行费目的的行为作为犯罪处理至今甚为少见。本文以一个真实案件为例,分析案例中存在的争议及其蕴含的法理问题,提出并论证对本案的处理意见,以期为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有益借鉴。除去引言,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全文二万四千余字。第一部分:案件的基本情况。该部分首先介绍本案的案情,随后简单介绍本案一审、二审过程中公诉人、辩护人、法官存在的无罪、盗窃罪、抢夺罪、寻衅滋事罪的分歧意见。同时笔者认为,上述四种不同意见的争议焦点主要有三个:一是王某究竟以何种行为方式实现逃费目的,二是财产性利益能否作为全部财产犯罪的对象;三是王某是否具备无事生非等行为目的与动机。第二部分:相关问题的法理分析。一是针对王某逃费的行为方式进行分析,该问题主要涉及盗窃罪与抢夺罪的行为界分。本文分析学界现存“通说”与“新说”的主要观点,提出应当着眼于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选择更适合当下法律适用的解释方式。二是针对财产性利益能否作为全部财产犯罪的对象,尤其是能否作为盗窃罪与抢夺罪等夺取型财产犯罪的对象进行分析。首先探寻财产性利益的定义与范围。其次分析在我国现行刑法体系下,能否将“公私财物”解释为包括“财产性利益”。最后针对夺取型财产犯罪中的转移占有要件在涉及财产性利益的案件中的适用进行分析。通过综述和研究前人的理论成果,本文认为“财产性利益”可以解释为属于“公私财物”,可以成为夺取型财产犯罪的对象,但是具体案例能否成立某些财产犯罪必须依照该罪的构成要件进行判断,因此当具体案件中不具有财产性利益的转移占有情形时则不能构成盗窃罪。三是针对强拿硬要型寻衅滋事行为的特征及目的与动机进行探讨,本文研究学界不同的学说,提出“强拿硬要”可以解释为使用强力强行获取他人财物,具体方式可以分为强行从他人处夺取财物和迫使他人向自己交付财物两种。同时本文倾向于认为“强拿硬要”需要具有暴力、胁迫属性,只是与抢劫行为相区分,其暴力程度不需要达到足以压制他人反抗的程度。对于成立寻衅滋事罪是否需要具有特定主观心态的问题,本文则更倾向于持肯定态度,认可寻衅滋事罪的成立要求行为人具有无事生非等行为目的与动机。第三部分:本案的研究结论。该部分结合前文的法理分析,认为本案行为不具有“强拿硬要”的行为特征,并且不具备寻衅滋事罪所需要的无事生非等目的与动机,因此不成立寻衅滋事罪。本案行为不符合抢夺罪的行为特征和对象要求,不成立抢夺罪。同时本案中不存在财产性利益的转移占有,不能成立盗窃罪。同时针对有学者提出被告人可能成立诈骗罪的观点,本文认为该案中的行为不符合诈骗罪“行为人实施诈骗行为——被害人受到欺骗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因错误认识处分财物——行为人获得财物——被害人受有损失”的特有行为逻辑,因此不构成诈骗罪。综上,按照罪刑法定原则,依照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本文不认为本案中的行为构成犯罪,而应该按照无罪处理。第四部分:本案的研究启示。一是建议明确财产性利益在财产犯罪中的地位。二是加强对逃费行为的综合治理。
其他文献
使用环境特征在司法实践中指不同于专利技术主题名称,在权利要求中作为专利技术适用的背景或条件且存在相连接或配合关系的技术特征。当前我国关于使用环境特征的研究并不充分,对于使用环境特征概念的界定观点仍有争议。使用环境特征的界定过宽或过窄,都会对司法中就使用环境特征相关案件审理产生阻碍,为保证司法判定符合法理并逻辑自恰,对于使用环境特征概念范围的界定和侵权判定规则的探讨本就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另外,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同时文件明确要求高中阶段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在上述育人方针的指导下,新时代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此为方向,以加涅的学习理论、
拍摄身边的普通人,挖掘他们身上承载的意义,能给人传递正能量并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影片《第一次乡村义诊》的主人公欧阳哲桥是一名面临人生转折的乡村定向医学生。影片应用主副线交叉叙事的方式,通过对欧阳哲桥在乡村一天的义诊活动的拍摄和对其成长经历的回顾,展示个人命运,揭示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人生转折处的所思所悟。在主题上,影片将人物置于人生转折的关键阶段去表现人物的命运。影片力图呈现国家政策与个人命运转折之
本文主要研究汉语新词新语在海外华语中的使用和传播情况,总结新词新语在海外华语中的使用特点和传播特点,分析新词新语在海外华语中的传播动因。本文主要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是进行文献综述,分析海外华语中新词新语的使用和传播,对于新词新语研究和华语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简介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着重介绍本文的选词方案以及选词结果;第二章主要介绍自建语料库情况,语料主要来自海外华文媒体,特别是东南亚华文媒体
强奸罪是我国刑事司法中适用死刑数量最多的罪名之一。在贯彻我国“少杀、慎杀”死刑政策的过程中,严格把控强奸罪死刑适用的标准至关重要。由于强奸罪适用死刑的条文规定得过于简单抽象、裁量过程中违背刑法既有的并合主义观点等原因,导致司法实践中裁量标准不统一,部分判决罪刑不相适应,难以实现对死刑的有效限制。本文针对在北大法宝司法案例库之中搜索到的63个被判处死刑的强奸案进行数据分析,归纳出强奸罪死刑适用存在的
就混合共同担保的担保人能否向其他担保人追偿的问题,在《担保法司法解释》第三十八条明确赋予担保人追偿权的情形下,《物权法》第一百七十六条未置明文,引发争议。诸多判决仍然适用《担保法司法解释》第三十八条之规定,部分判决以及2019年11月发布的《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却倾向于不支持担保人向其他担保人追偿。另,理论界亦存在肯定说与否定说之争议。虽然前述《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第五十六
“三权分置”政策入法之后,在承包地上形成了“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经营权”的三元权利格局。作为新型土地财产权利的土地经营权自被提出以来就备受学界关注,围绕其展开了诸多讨论,争议最大者莫属其性质究竟为何。原本期待《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正契机将土地经营权性质加以界定,然立法者的态度却模棱两可,未置明文。尽管《民法典》也对土地经营权进行了规定,但仍是对《农村土地承包法》有关规定的重复,在内容和性质上
当今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逐年增加,使得银行内部、中小产业等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在不良贷款的增加和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对不良贷款监管严格追责的双重压力下,许多银行工作人员铤而走险,违反贷款发放秩序,通过“以贷还贷”“借新还旧”的方式隐蔽不良贷款的存在。这种行为的普遍性以及合理性在民法领域不断被确认。例如,2018年7月23日,河北银监局发布指导意见,明确认可“借新还旧”的合法性。1但在刑
村民小组犯罪在实践中并不罕见,然而关于村民小组能否作为犯罪主体,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以致理论争讼百花齐放,实践选择五花八门。文章通过对单位犯罪相关法律的分析,对村民小组的历史发展及现实特征进行考察,严格遵循规范刑法学研究方法,论证当前村民小组不能作为单位犯罪主体,并建设性地探析当前村民小组犯罪的具体形式和常见罪名。再结合村民小组的性质特征和单位犯罪主体的特征,从刑罚的预防、报应和刑法打击犯罪、保障
在法律实践中,地方性法规一直是执法和司法的依据,根源就在于《立法法》授予地方人大针对地方性事务的“地方立法权”。“潘洪斌案”作为年度十大案例的原因就在于,本案在执法、司法和立法三个阶段都反映出现阶段我国地方性法规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执法阶段,对于地方性法规与上位法的理解,由于解释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在司法阶段,由于对地方性法规理解的不同而引发对法律适用的不同选择;在立法阶段,针对地方性法规立法的备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