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年代》中的反讽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an0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纯真年代》是二十世纪美国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在主题呈现、人物塑造和遣词造句中创造性地运用了独特的反讽技巧。作为一种常见的艺术技巧,反讽在西方文学和美学史上有着各种不同的定义,但是其基本的内涵不外乎是言与义、行为与结果、表象与真实、或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矛盾和差异。本文旨在从主题呈现、人物塑造和语言风格三个方面,对《纯真年代》中的反讽艺术技巧进行系统性的研究。第一章是对作品主题中的反讽进行研究。华顿是位一直关注个人与社会习俗之间问题的作家。小说中,她探讨了社会进步这一主题。表面上,作家以怀旧的情怀描述了一个人人尊重传统习俗、将天真纯洁作为至高无上道德准则的纯真年代。然而实际上,她为我们揭示的是一个无知的年代,虚伪的年代。人们对新生事物视而不见,对时代潮流竭力抗拒;他们在道德上圆滑世故虚情假意,他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流言蜚语、爱情阴谋和假仁假义的世界。字面意义与作者意图之间的不一致使作品的主题耐人寻味充满魅力。第二章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探讨反讽在小说中的运用。伊迪丝·华顿在人物塑造上是反讽的,对老纽约“令人尊敬”的绅士淑女们进行了一番恶搞式的颠覆。作家以她深刻的洞察力看到了小说中各色人物身上的表里不一和荒谬之处,将人物的外表与内心、言辞与行动进行了尖锐的对比。一方面,她冷静地描述了每一个人物,剖析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她又同情主人公纽兰·阿切尔,讽刺了次要人物诸如西勒顿·杰克逊和劳伦斯·莱弗茨等人,对老纽约的大人物曼森·明戈特夫人和范·德·卢顿夫妇也进行了戏谑。反讽的人物塑造向读者展示了这个年代黑暗的一面:保守、虚伪和世故。第三章分析了反讽的语言风格。小说中大量的反讽因素使读者不可避免地对贯穿其中的反讽风格印象深刻。作为一名语言大师,华顿对反讽的应用在众多作家中出类拔萃。她擅长运用意象和象征作为线索来帮助读者理解她的那些冷峻隐晦的反讽,尤其是在主要人物的塑造上;同时,她偏爱使用微妙的反讽来产生幽默和戏谑的喜剧效果,从而削弱了这部悲剧中绝望的悲观主义色彩。作家对反讽语言的灵活运用使得这部名著更加引人入胜意蕴深刻。通过对这部作品中的反讽进行系统性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纯真年代》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与伊迪丝·华顿高超的反讽手法分不开的。
其他文献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卡尔·霍夫兰,毕生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并在说服研究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理论。本文介绍了霍夫兰从事说服研究理论的过程与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霍
新闻媒体对受众实施人文关怀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之一,但在"杨丽娟追星事件"中,媒体不但没能对杨丽娟及其家人进行正确引导,实施应有的人文关怀,部分媒体甚至成为其"疯狂"追星行
中小企业创立于母体分离和创业二种形式,后者占有大部分比例。本世纪的中国正涌动着新一轮的创业高潮,根据GEM2007中国报告,中国的全员创业指数从2002年的12.3%上升到2007年
开发利用传统孝文化资源是增强新形势下典型报道引导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央视电视专栏《身边的感动》正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报道通过展示慈善感恩的老人形象倡导一种"互喻文
21世纪是能源与环保的世纪,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能源的紧缺以及环保的重要性。能源关系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世界各国都在想尽办法进行新的可替代能源的开发。但由此而产生的
"剩女"如今已成为时尚流行的热点名词,成为大众谈论家庭、性别、婚姻的焦点话题。本文运用大众传播学框架分析理论,选取了中国三份不同都市类报纸中剩女报道为样本,对其进行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每年都有大量资金投入到基本建设中去。而伴随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处于工程项目管理核心的物资采购管理则显得越来越重要。它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
当代中小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紧跟时代的脚步,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的渗透范围逐步扩大,使得各个小学院校的信息技术教学面临巨大挑战。学校作为人才的培
在市政﹑交通﹑矿山等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人工削坡形成大量的边(滑)坡防护工程。边(滑)坡防护治理的结构型式多种多样,如挡土墙、锚杆(索)抗滑桩、和预应力锚索、注浆加固等等。
穿戴式检测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的结合,是实现低心理负荷、无约束、长期监护的有效手段。为缓解人民群众特别是特殊用户“看病难”、“看病贵”,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情况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