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文性理论诞生于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转型时期,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由法国符号学家Kristeva创立,后经众多中西方学者的继承与发展,逐步形成了现有的理论体系。简单来说,互文性指的是多个相关文本之间存在着互相接受、互相影响、互相开放和互相整合的关系。毕业典礼是高校特别为毕业生准备的一场具有特别意义的仪式。毕业典礼上的校长致辞在近些年也一再引发关注。毕业典礼致辞中有许多互文现象,为听众带来了丰盛的精神食粮的同时,也为译者在翻译时带来重重挑战。本次的实践报告以清华大学近十年来毕业典礼上校长致辞英译为研究语料,以互文性理论为理论框架,探讨清华大学毕业典礼致辞中的互文内容的翻译方法。本报告试图填补互文性理论在高校毕业典礼致辞英译研究这一具体应用领域的空白,同时也为其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指导。经研究发现,互文性存在于文本的方方面面,在翻译实践中译者的作用非常重要。译者对互文内容的识别是翻译的第一步,这直接关系到翻译方法的选择,从而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本实践报告还发现,在译文中,为保重译文的准确性和语义的连贯性,需要将直译、意译、省译和文内加注的翻译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由此可见,互文性理论不论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对翻译实践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二者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本报告分为五章:第一章为任务概述,主要介绍任务背景及任务意义;第二章主要介绍任务过程;第三章为理论依据,主要介绍互文性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互文性理论的分类方法、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的关系;第四章为互文性理论视角下清华大学毕业典礼致辞翻译方法分析,是本实践报告的重点。本章将对高校致辞中的文本特点进行简单介绍,再对翻译语料中显性互文和成构性互文内容的翻译进行分析;第五章为结语,总结分析笔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要发现,并指出本次翻译实践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