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甘蔗片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临床疗效,本课题立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综合评价从大肠治肺病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从肠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机理。
方法:本次临床实验观察病例来源于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呼吸科门诊,符合西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医肺胀的诊断标准。符合要求的患者共68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个受试者按1:1的比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所有患者在入组前均按需使用短效或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入组后继续原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甘蔗片3片,温服,3/日;对照组相同方法服用安慰剂;两组疗程均为30天。编制病例报告表,病理报告表主要包括:(1)临床流行病学资料;(2)体格及实验室检查项目;(3)中医四诊资料收集;(4)治疗及随访期间用药情况:(5)生活质量评估。治疗前后采集两组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肺功能及六分钟步行试验等各项指标,将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的采集资料结果均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安全性指标检测结果:经多重安全性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温、血压、呼吸、心率、体重、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大片等均无明显异常变化。说明本治疗方案治疗COPD稳定期具安全性,且没有毒副作用。
2、临床疗效的比较:治疗前两组年龄、性别、分级及病程分配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经过30天治疗后评价治疗组有效率为47.06%,对照组有效率为17.65%,经t检验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两组症状及体征评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症状及体征评分分别为21.61±3.45和21.39±3.48,两组治疗前t检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后症状及体征评分为4.50±2.55,对照组治疗后评分为13.22±3.39,两组治疗后症状及体征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症状及体征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180天随访症状及体征分级量化评分结果分别为治疗组4.22±2.13,对照组12.72±2.85,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甘蔗片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可明显控制症状加重及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4、两组肺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前肺功能各项指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组FEV1%预计值治疗前后分别为53.11±1.88和57.61±2.20,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53.78±2.39和55.11±2.17,两组治疗后FEV1%预计值比较差异无明显差异。治疗组FEV1/FVC治疗前后结果分别为58.06±2.94和59.89±2.05,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58.27±2.52和58.56±2.64。两组治疗后FEV1/FVC采用t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
5、两组运动耐力试验(6MWT)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六分钟步行距离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之间有可比性。治疗组六分钟步行试验治疗前后分别为402.11±68.94和415.23±52.14,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404.17±48.73和409.67±47.62,两组治疗后六分钟步行距离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处于COPD稳定期,运动耐力试验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结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是脏腑相关理论的代表性内容,以此为切入点开展研究,力图诠释“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概念,揭示从大肠治肺病及从肺治大肠病的效应机制,创新和发展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甘蔗片“从肠论治”COPD稳定期,一方面通过甘蔗的下气和中、利大肠之功,既可恢复大肠的“传导之官”的职能,以缓解便秘、腹胀等大肠本身的症状,有助于恢复肺之肃降。另一方面通过滋阴润燥、清肺热,使肺脏宣降趋于正常,“行气于腑”,则大肠传化糟粕功能趋于正常。甘蔗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喘息、腹胀、便秘等症状,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较纯西医治疗有一定优势。目前采用甘蔗片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较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