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慢性肾脏病(CKD)是一种缓慢进展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以早期患者为主。因此重视CKD早期患者的临床诊疗非常重要。肾纤维化是几乎所有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病的共同通路,ECM的积聚与降解失衡是其重要的病理基础。ECM积聚与降解与肾络癥瘕聚散消长存在一定的关联,可作为其微观体现之一。因此,探讨中医证候与ECM积聚降解的相关性对于理论探究及临床指导具有重要意义。目前,MMP-9与TIMP-1已被证实是调控ECM积聚与降解的重要因子,MMP-9/TIMP-1的降低可直接导致ECM的额外堆积。据此,本研究以“肾络癥瘕”理论的“聚散”为核心线索,通过观察CKD早期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的分布情况,以及中医证候与尿MMP-9、TIMP-1及MMP-9/TIMP-1的相关性,探索中医证候与肾纤维化ECM积聚与降解的关系。研究目的通过对CKD早期(CKD1~2期)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的中医证候学调查,获得CKD早期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情况;基于肾络癥瘕理论探索CKD早期的中医证候与尿MMP-9、TIMP-1及MMP-9/TIMP-1的相关性;以“肾络癥瘕”理论的“聚”与“散”为核心线索,通过上述目标的实现,为早期CKD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纳入CKD早期的慢性肾炎患者57例,根据性别与年龄匹配健康对照组24例,采集两组受试者的一般信息与临床资料,于清晨留取患者清洁中段尿,检测其尿液MMP-9与TIMP-1水平,分析两组受试者尿MMP-9、TIMP-1、MMP-9/TIMP-1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各指标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症状调查:CKD早期患者常见且较重的症状为腰脊酸痛、疲倦乏力、口干咽燥、易受风寒、自汗、目睛干涩、情绪抑郁、头晕、夜尿频多、口苦、腰脊冷痛、善太息、咽部异物感、少气懒言、畏寒肢冷等。2.证候分布:CKD早期患者本虚证中71.9%的患者有肺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35.1%)与脾肾气虚证(33.3%)次之,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均为29.8%)相对较少。在标实证中,CKD早期患者以气郁证(47.4%)最多,湿浊证及湿热证均以28.1%次之,血瘀证(12.3%)最少。3.中医证候与临床常见指标的相关性: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湿热证及湿浊证与尿RBC个数呈正相关(均P<0.05);脾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及脾肾阳虚证与eGFR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4.CKD早期患者MMP-9、TIMP-1及其比值的变化:CKD早期患者中尿MMP-9、TIMP-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MMP-9/TIMP-1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5.MMP-9、TIMP-1及其比值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本研究显示尿TIMP-1与Scr呈正相关,MMP-9/TIMP-1呈负相关;MMP-9、TIMP-1与eGFR呈负相关,MMP-9/TIMP-1呈正相关。MMP-9水平、TIMP-1与尿RBC呈正相关,MMP-9/TIMP-1呈负相关(均P<0.05)。6.尿MMP-9、TIMP-1及其比值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肺肾气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湿热证及湿浊证均与MMP-9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肺肾气虚、脾肾气虚及气阴两虚均与TIMP-1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肺肾气虚和脾肾气虚与MMP-9/TIMP-1呈负相关(均P<0.05)。研究结论1.CKD早期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证以气虚及气阴两虚为主,标实证气郁证最多,湿热、湿浊次之,血瘀证已少量出现,提示在CKD早期正气已馁,实邪始聚。2.CKD早期MMP-9对ECM的降解作用与TIMP-1的抑制降解作用均增强,TIMP-1抑制ECM降解的作用大于MMP-9对ECM的降解作用。3.湿热、湿浊证可能与ECM降解作用的代偿性增强相关;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参与了ECM的积聚过程与降解过程;气虚证可能是导致抑制ECM降解的作用增强,引起ECM的额外堆积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