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4年1月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试点与推行,迄今已有近五年的时间。此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既突出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调整和完善,体现出普通高中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和时代性,又赋予了学校充分合理的课程设置自主权。课程改革要求普通高中在课程设置上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学分制”,与之相应的课程结构则要求采用领域化、模块化的形式。在课程改革中普通高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地域特点,调整和充实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合理地开发设置校本课程,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完整课程结构体系。通过近五年课程改革的实践发展,普通高中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对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困惑和问题:大部分普通高中面对新课改的要求茫然失措,不知道如何去实现课程的领域化、模块化;不懂得如何去创造性的实施国家课程;无法构建与大学课程相衔接的课程设置体系。这些问题导致了课程改革的形式化、表面化。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使普通高中课程与大学课程有机衔接,已成为每一所普通高中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的解读,总结出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面的诉求,并通过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课程设置现状,分析出问题,借鉴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探究既符合课程改革要求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课程设置的思路,同时兼论与普通高中课程与大学衔接的问题,为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提出一些建议。本研究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目的、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相关文献综述;第二部分通过对新课改背景下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解读,提出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诉求;第三部分分析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课程设置的现状,并根据现状整理归纳出问题;第四部分整理分析课程设置相关理论,为提出建议提供理论支撑;第五部分提出建议,认为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应该充分发挥课程设置的自主权力,理顺设置思路;明确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价值导向,合理处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完善课程设置的结构与内容体系,实现与大学课程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