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其不论是肌理形态还是空间结构在不同尺度下都拥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意象,虽然城市物质空间包含了丰富而复杂的构成要素,但城市的发展却有着连续性,而影响这种外在形态的连续性则是内在的组织模式和类型规律,这个在城市的历史传统区尤为明显。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中国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肌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城市区域面临尴尬而艰难的处境,不是拆毁就是盲目的仿古,传统空间和肌理正在流失。本文以传统城市的肌理和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尝试描述传统城市形态,揭示传统城市的内在生成机制。对于传统城市形态肌理的研究方法和描述手段国内外的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有从历史地理学角度研究城市各要素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也有类型形态学角度关注建筑与城市开放空间的类型分类,以及在计算机技术发展背景下的空间句法、细胞自动机和分形理论等等。然而大多数关于中国传统城市肌理的研究则是侧重于关于街道模式的描述和几何形态系统的描述,以及关于院落类型的总结,对城市形态各要素间的形态关联性没有系统的描述。本文的研究尝试结合形式语法(Shape Grammar)对中国传统城市民居肌理进行描述,形式语法既是一种描述分析语言,也是一种设计生成语言,其已被多位西方学者应用于西方传统城市的研究,已被证明能够有效的描述和揭示城市形态的复杂性。本文基于两个中国典型的传统城市——北京和南京,借助已有的资料选取传统肌理相对完好的片区进行CAD数据整理,通过GIS平台整合数据,构建以建筑、产权地块、街廓、街巷为基础构成要素的GIS数据库,进行形态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来归纳传统城市要素的形态本身及相互的逻辑关系。本文重点在于探讨城市肌理和空间结构不同尺度下(街道、街区、地块、院落等)的形态组织机制和空间关系规律,总结归纳了中国传统城市的街道组织模式和发生机制的形式语法描述,通过形式语法的描述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城市的形态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