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建使哈尔滨进入了殖民时期。1898年,沙俄规划师依据当时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结合哈尔滨的具体地势,以南岗为行政中心,开始了城市规划和建设,哈尔滨由此构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街区及城市布局。上世纪初期,哈尔滨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当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商贸中心,并陆续吸引了33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前来生活。此外,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民族资本主义抓住机遇获得了快速发展,这也有助于巩固哈尔滨的国际影响力。近代哈尔滨由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繁华的国际都市,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空间。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历史街区不断遭到破坏,无法在经济发展与街区保护中取得平衡,有的街道面目全非,有的街道消失不见,甚至有的街区改建后也无法与社会的进步相协调,哈尔滨的历史文脉也随着这些街区而慢慢变淡,令人痛心。本文希望通过探究近代哈尔滨街道空间形态以及文化表征希望对当前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借鉴。本文针对近代哈尔滨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层面的研究:城市层面街道建设的研究、街道结构层面的意匠研究以及文化层面的街道空间研究。本文首先介绍近代哈尔滨城市街道建设的历史沿革,从街道空间的变化出发研究近代哈尔滨城市发展历史以及不同时期城市规划下的街道形态。城市建设是街道空间形态的形成基础,从城市规划中,能够看出各个国家在政治以及文化上的差异。此外,城市建设也与城市自然环境等客观因素息息相关,能够表现出城市整体功能的发展需求。其次对哈尔滨近代街道空间形态的意匠进行分析。街道空间是由界面要素构成的,以哈尔滨近代街道空间的界面形态要素作为基础进行探究,包括由街道路面、界面和天际线组成的立体构成;板块分割、小品设施和节点。街道的尺度是形成街道视觉、感官的重要因素,故本文从城市街道布局、街道本身尺度和街道空间宽高比三个方面由宏观到微观进行街道尺度的研究。街道空间各要素的视觉感受构成其美学表现,本文从空间要素的光影变化、轮廓线以及景观序列三方面,探究空间带给人们的视觉以及心理上的美学感受。最后阐释哈尔滨近代街道空间形态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近代哈尔滨多样的街道空间承载了多元的文化内涵。不同的形态以及不同人流的活动代表了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探寻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哈尔滨街道空间的存在形式以及带来的影响。从外来文化如何在街道空间的移植和碰撞来研究哈尔滨文化多元性的体现,从街道空间对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方式来研究哈尔滨多元文化的渗透与融合。最后从近代哈尔滨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两种文化对哈尔滨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