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审计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现代国家监督制度,在我国已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在这20多年的审计实践中,全国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工作者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和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审计体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还应看到,现行政府审计体制始建于80年代,受到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打上了明显的时代烙印。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这一体制不可避免会暴露出一些缺陷。2003年全国掀起的“审计风暴”过后,我国的政府审计体制成为审计界和社会公众议论的焦点,在2003年的“两会”中,有33位人大代表签名提出改革现行审计体制的建议。
现代审计组织体制的形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实践证明,健全的、完善的审计组织体制是一个国家经济有效运行的可靠保证。为完善我国的政府审计体制,我国学者进行了长期不懈的研究。对于政府审计体制如何实施改革,理论界和实务界较为普遍地将眼光集中于国际上现有的立法型、司法型、行政型和独立型等四种模式的比较和选择上,由此也提出了“立法观”、“独立观”、“双轨制”、“改良观”等不同的改革观点,但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政府审计体制改革受到政治体制的制约,根据我国党、政、人大机构的设置及权力配置现状,我国的政府审计机关隶属于行政系列,在我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政府在党的领导下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党和政府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时,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这是党的基本路线所明确指出的,也是我们各项工作的主题,是我们最大的政治。在此政治经济背景下,政府审计的基本使命无疑是服务和服从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围绕经济建设的大局寻找自我的立足点和与社会政治经济的结合点。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这是政府审计的基本定位,是审计工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和法制服务的最佳切入点。因此,政府审计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最大限度的发挥审计职能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这是马克思主义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基本原理的体现。
因此,现行行政型政府审计体制是我国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下的最优选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现行行政型政府审计体制在我国仍有存在的客观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本文立足于社会主义审计事业仍处于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辩证地、实事求是地借鉴四种体制的一些成功经验,对如何完善、改进我国政府审计体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审计体制进行探索。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政府审计体制概述。作为全文的开端,该部分首先介绍了政府审计和政府审计体制的涵义,并对目前世界各国主要采用的四种审计体制模式的发展现状和特征进行了简要介绍,从中总结出可供我国借鉴的国外政府审计体制模式的有益经验和启示。同时还简要介绍了我国行政型政府审计特制的特征,并阐述了政府审计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
第二部分:我国现行政府审计体制的现状和评析。本部分概述了我国现行政府审计体制二十多年来取得的成绩,并充分肯定了现行政府审计体制的优势;同时也指出了政府审计体制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本章最后对现行行政型政府审计体制进行了客观的评析。
第三部分:我国现行行政型政府审计体制的成因分析。本部分从审计环境的角度出发,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对影响政府审计体制选择、构建与创新的因素进行分析。经过分析得出:审计体制除了受政治、经济、法律等“硬规则”的影响,同时还受一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知识存量等“软规则”的约束,这不仅解释了我国在建立现代审计制度的初期为什么会选择行政型政府审计体制,也为当前我国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审计监督体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
第四部分:完善我国现行政府审计体制的对策。本部分是全文的最后一个部分,也是全文的归宿所在。本部分首先阐述了当前我国政府审计体制改革的方向,认为当前应该采取渐进式改革的方式对我国政府审计体制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改进和提高,即在维持当前行政型政府审计体制的框架内,对现行政府审计体制进行必要的“修修补补”。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和改进我国现行政府审计体制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