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假单胞菌分离鉴定、生物膜形成及免疫磁珠检测技术的研究

来源 :中国计量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t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嗜冷菌是指在4℃到25℃可以生长的微生物总称,荧光假单胞菌属于假单胞菌属,是嗜冷菌中的优势菌株。荧光假单胞菌分泌的蛋白酶和酯酶等代谢产物难以用高温灭活,在冷藏过程中影响食品的风味等物化性质,并常在生产设备表面形成生物膜,对食品生产可能带来持续污染。本试验从原料乳中分离荧光假单胞菌,进行生物膜形成的定性定量观察以及纳米银的抑制效果评价,并开发以免疫磁珠分离为基础的ELISA检测方法,为控制食品生产中的荧光假单胞菌污染提供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原料乳中分离纯化得到在紫外线照射下发荧光的单菌落,经生理生化鉴定,得到8株疑似荧光假单胞菌株,经过16S r DNA测序确定4株为荧光假单胞菌。以甲醛灭活的荧光假单胞菌为抗原制备疫苗,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后得到抗血清,用辛酸-硫酸铵法初步纯化后用ELISA方法检测其效价。BCA法测定后得到纯化血清中抗体浓度为2.566mg/m L,1、2号兔子效价均为12800。2、通过结晶紫染色方法对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进行定性观察表明,该菌在培养12h后开始团聚硅胶片上形成生物膜,48h形成较为致密的生物膜结构。分别研究Na Cl浓度、温度、p H、初始菌浓度对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膜生长影响,在Na Cl浓度0.05mol/L-0.1mol/L,培养温度25℃,p H为7.5,初始菌浓度8log CFU/m L时,荧光假单胞菌最易形成生物膜;当碳源为葡萄糖和氮源为大豆蛋白时,荧光假单胞菌最易形成生物膜。3、分别以空白和0.4%纳米银EVA载体培养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膜,通过菌落计数法测定生物膜的变化曲线,普通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成并计算覆盖率(BCR),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的微观结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中细菌状态。结果表明,空白、纳米银载体上生物膜分别在12h和24h达到稳定状态,纳米银载体上各时间点的菌数及BCR显著低于空白载体;在10000倍的视野中,空白载体上的荧光假单胞菌通过胞外基质和菌体形成致密生物膜,纳米银载体上多为分散菌体;在24h、48h时,纳米银载体上的死亡菌体数量显著高于空白载体。4、用共沉淀方法制备得平均粒径为10nm的纳米四氧化三铁磁珠,其磁饱和强度为51.061emu/g,分散性较好,达到生物应用的要求。将抗血清与四氧化三铁磁珠偶联以建立检测荧光假单胞菌的免疫磁珠方法,并与其他病原菌进行交叉反应,验证其检测效果。结果表明,磁珠偶联抗体成功,ELISA方法和免疫磁珠法IC50分别为106.6CFU/m L和104.2CFU/m L。免疫磁珠法灵敏度高,与其他致病菌交叉反应性较低,特异性较好,是一种快速准确检测荧光假单胞菌的有效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肺结核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4月,通过评价法确定提高肺结核健康教育知晓率为主题,对病区肺结核患者健康教育知
[目的]为微波技术在食品加工业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从大豆油中提取的大豆分离蛋白为试材,研究微波处理时间对其起泡性、泡沫稳定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淀粉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成,直链淀粉分子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与脂肪酸进行络合,形成单螺旋络合物,进而对淀粉基食品的糊化和回生特性进行调节。利用RVA对月桂酸、硬脂酸、单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西安市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功能区划、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目的:回顾性分析Graves病合并甲状腺癌病人,为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Graves病合并甲状腺癌病人47例。分析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短期随访情况,
随着航电系统功能软件化的发展,航电软件规模急剧增大,从而带来航电软件研制成本和周期不断升高的问题。FACE标准通过提高航电软件重用性和可移植性为降低航电软件的研制成本
众多学者充分论述了课程文化的定义、课程的文化传承功能、批判的课程文化观、课程的多元文化观、课程文化的后现代观以及课程的文化要素等诸多方面,其中,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
进修教育是我国继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临床输送高质量高水平的护理人才。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是急诊科内集各种先进的监护仪器和急救设备,对各种急、危、重
酱油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发酵调味品,在世界各地均有广泛应用。酱油发酵的后期,由于有机酸的产生降低了酱醪的pH,影响了中性和碱性蛋白酶的活性,使蛋白原料的分解受到限制,影响
本研究对树莓热风干燥和红外干燥的干燥动力学和产品品质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树莓热风-变温压差膨化联合干燥和红外-微波真空联合干燥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了最佳的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