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嗜冷菌是指在4℃到25℃可以生长的微生物总称,荧光假单胞菌属于假单胞菌属,是嗜冷菌中的优势菌株。荧光假单胞菌分泌的蛋白酶和酯酶等代谢产物难以用高温灭活,在冷藏过程中影响食品的风味等物化性质,并常在生产设备表面形成生物膜,对食品生产可能带来持续污染。本试验从原料乳中分离荧光假单胞菌,进行生物膜形成的定性定量观察以及纳米银的抑制效果评价,并开发以免疫磁珠分离为基础的ELISA检测方法,为控制食品生产中的荧光假单胞菌污染提供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原料乳中分离纯化得到在紫外线照射下发荧光的单菌落,经生理生化鉴定,得到8株疑似荧光假单胞菌株,经过16S r DNA测序确定4株为荧光假单胞菌。以甲醛灭活的荧光假单胞菌为抗原制备疫苗,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后得到抗血清,用辛酸-硫酸铵法初步纯化后用ELISA方法检测其效价。BCA法测定后得到纯化血清中抗体浓度为2.566mg/m L,1、2号兔子效价均为12800。2、通过结晶紫染色方法对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进行定性观察表明,该菌在培养12h后开始团聚硅胶片上形成生物膜,48h形成较为致密的生物膜结构。分别研究Na Cl浓度、温度、p H、初始菌浓度对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膜生长影响,在Na Cl浓度0.05mol/L-0.1mol/L,培养温度25℃,p H为7.5,初始菌浓度8log CFU/m L时,荧光假单胞菌最易形成生物膜;当碳源为葡萄糖和氮源为大豆蛋白时,荧光假单胞菌最易形成生物膜。3、分别以空白和0.4%纳米银EVA载体培养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膜,通过菌落计数法测定生物膜的变化曲线,普通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成并计算覆盖率(BCR),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的微观结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中细菌状态。结果表明,空白、纳米银载体上生物膜分别在12h和24h达到稳定状态,纳米银载体上各时间点的菌数及BCR显著低于空白载体;在10000倍的视野中,空白载体上的荧光假单胞菌通过胞外基质和菌体形成致密生物膜,纳米银载体上多为分散菌体;在24h、48h时,纳米银载体上的死亡菌体数量显著高于空白载体。4、用共沉淀方法制备得平均粒径为10nm的纳米四氧化三铁磁珠,其磁饱和强度为51.061emu/g,分散性较好,达到生物应用的要求。将抗血清与四氧化三铁磁珠偶联以建立检测荧光假单胞菌的免疫磁珠方法,并与其他病原菌进行交叉反应,验证其检测效果。结果表明,磁珠偶联抗体成功,ELISA方法和免疫磁珠法IC50分别为106.6CFU/m L和104.2CFU/m L。免疫磁珠法灵敏度高,与其他致病菌交叉反应性较低,特异性较好,是一种快速准确检测荧光假单胞菌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