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茎秆强度与植株的倒伏性密切相关,穗弯曲度与株型密切相关,使得茎秆强度、穗弯曲度的表型值对水稻产量的高低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针对水稻茎秆强度、穗弯曲度以及其他穗相关性状为研究对象,以NG17-2与日本晴配制构建的RIL群体为试验材料,对抽穗后21天的茎秆强度、主茎粗、主茎壁厚性状以及成熟期的株高、有效穗数、穗弯曲度等性状进行了 QTL定位分析。其研究结果如下:1、2015年亲本NG17-2和日本晴的茎秆强度分别为1.59N和0.84N,2016年分别为1.70N和0.92N,NG17-2的茎秆强度明显高于日本晴;2015年RIL群体茎秆强度变异在0.43N-2.30N,2016年变异在0.21N-1.94N。2015年亲本NG17-2和日本晴的穗弯曲度分别为10°和101°,2016年分别为14°和88°,NG17-2的穗弯曲度明显小于日本晴;2015年RIL群体穗弯曲度变异在10°-114°,2016年变异在12°-118°。2015年亲本NG17-2和日本晴的着粒密度分别为9.93粒/cm和6.13粒/cm,NG17-2的着粒密度明显高于日本晴,RIL群体着粒密度变异在4.65粒/cm-10.87粒/cm。2、相关分析表明,穗弯曲度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着粒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着粒密度与株高、有效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株高与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以RIL群体的229个家系为试验材料,利用区间作图法,构建了含有140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覆盖全基因组总长为1439.5cM,平均距离为10.4cM。4、2015年检测到与茎秆强度和穗弯曲度等性状的QTL 8个,其中与茎秆强度相关的QTL只有1个,qSS3-1位于第3染色体的RM1350-RM448区间,可解释表型变异的7.91%;与穗弯曲度相关的QTL有2个,位于第9染色体的相近区间RM257-RM1189 和 RM1189-RM7048 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 20.96%-21.26%与株高相关的QTL有2个,位于第9染色体的相近区间RM257-RM1189和RM1189-RM7048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2.92%-13.46%;与着粒密度相关的QTL有3个,qGD7-1位于第7染色体的RM248-RM22184区间,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39%,另外2个位于第9染色体的相近区间RM257-RM1189和RM1189-RM7048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 16.21%-17.75%。5、2016年检测到与茎秆强度和穗弯曲度等性状的QTL 2个,其中1个与穗弯曲度相关,在第9染色体的RM1189-RM7048区间,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5.57%;另1个与株高相关,位于第9染色体的RM1189-RM7048区间,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0.28%。6、在2015年和2016年重复检测到的QTL有2个,1个与穗弯曲度相关,它位于第9染色体上的RM1189-RM7048区间,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5.57%-20.96%,另1个与株高相关,位于第9染色体上的RM1189-RM7048区间,可解释表型变异的 10.28%-13.46%。7、共检测到与株高、茎秆强度、有效穗数、穗弯曲度4个性状相关的环境互作效应QTL 6个,分布在第3、6、9号染色体上。与有效穗数相关的qEPN3-1的环境互作贡献率大于加性贡献率,说明受环境影响较大,其余5个QTL的环境互作贡献率均小于其自身的加性贡献率,说明这些QTL受到基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