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经影像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促使了心理学家对社会交往领域中涉及“多种心理过程”的关注:与移情、心理理论和代理人理论不同,因果归因的加工过程很少受到重视。因果归因对构建复杂的世界,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易化预期有重要作用。尤其是,自动产生的对社会情境中事件发生原因的假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我们与周围世界的互动方式。此外,人类是群居动物,其进化上的成功与竞争、合作、社交等精细能力有关。并且在现代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愈加复杂,交往的对象不仅有熟悉的亲人、朋友,还包括了陌生人和点头之交。社会情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促使情绪在人际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其规则似乎是社会情境越复杂和模糊,人们越可能需要开放的、精细的、有意义的思维,借助基于自身记忆的观点以做出合适的反应,越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鉴于以上分析,本研究采用结果相互依赖性任务和面孔工作记忆范式,以及3(情绪:悲伤中性高兴)×2(心理距离:近远)×2(反馈条件:积极消极)的被试间(实验一和实验二)和混合实验设计(实验三和实验四,反馈条件为被试内变量),考察了情绪、心理距离和时间因素影响自我-他人归因的心理及神经机制,结论为: (1)中国文化下的被试在进行自我-他人归因时存在“自谦归因”特点。 (2)如果没有时间限制,高兴情绪下的被试在对自我-他人进行归因时表现出了更多的自我服务归因偏差,而悲伤情绪下的被试则表现出“抑郁式”归因偏差;高兴情绪下被试自信水平高于中性情绪,且回忆成绩较差,悲伤情绪下被试的自信水平最高且回忆成绩好。 (3)如果存在时间限制,高兴情绪下的被试在对自我-他人进行归因时表现出了更多的自我服务归因偏差,而悲伤情绪则不会产生影响。 (4)无论是否存在时间限制,心理距离都会产生影响,被试进行自我-朋友归因时产生的自我服务归因偏差显著低于自我-陌生人,且被试对自我-朋友归因时信息的回忆成绩和自信水平均显著高于自我-陌生人。高兴情绪下被试面对熟悉的朋友时更倾向于表现出自我服务归因偏差,而悲伤情绪下被试则相反,面对陌生人才会表现出自我服务归因偏差。 (5)左脑、前额叶、顶叶皮层和皮质中线结构是被试进行自我-他人归因加工依赖的脑区。对情绪而言,自我-他人归因加工受到被试情绪状态的显著影响,高兴情绪主要影响N1和P2成分,而悲伤情绪主要影响N2成分。对心理距离而言,在N1、P2、N2和440~540ms的波幅上,被试进行自我-朋友归因时诱发的神经活动显著大于自我-陌生人归因时。情绪和心理距离的交互影响体现在皮质中线结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