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相对于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百年辉煌的成就,晚出的中篇小说直到1979年才为世所重。短篇小说“快速”反映社会现实的文体优势,长篇小说熔裁生活画卷史诗化“廓大”的叙事长项,无疑都被中篇小说所借鉴;而中国作家参与社会变革的主体热情,更是为该叙事文体增添了不竭的活力。因《风景》(1987年)声誉隆起的方方,卅年来专心致志经营中篇小说令人感佩,论文着重关注方方1990年代的中篇小说潜心探索的一面。方方在该阶段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于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百年辉煌的成就,晚出的中篇小说直到1979年才为世所重。短篇小说“快速”反映社会现实的文体优势,长篇小说熔裁生活画卷史诗化“廓大”的叙事长项,无疑都被中篇小说所借鉴;而中国作家参与社会变革的主体热情,更是为该叙事文体增添了不竭的活力。因《风景》(1987年)声誉隆起的方方,卅年来专心致志经营中篇小说令人感佩,论文着重关注方方1990年代的中篇小说潜心探索的一面。方方在该阶段倾情奉献了诸如《祖父在父亲心中》《落日》《桃花灿烂》《空中飞鸟》《何处是我家园》等16部文本,她敏锐洞察现实的叙事姿态,不但兼顾城乡“底层”,更牵怀知识分子当下面临的精神困境,并延及情爱、刑侦等领域,雅俗互见,别具一格。有鉴于此前(1980年代)文学“思潮化”推进的盛况风光不再,迈向新世纪之后,中篇小说变革叙事诸多施为又有想象“同质化”之虞,因而方方1990年代的叙事性探索自有其不可取代的启示意义。本文藉此拟就其多样化叙事“视角”,及新旧杂陈的职场、伦理之类的现实“元素”融入叙事所致的殊异气象,对其稳中推进的清醒的叙事姿态予以深入的探讨。
其他文献
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中有着丰富的关于道德批判的论述,他们从道德角度出发对社会进行批判,其评判对象不仅是各种旧的道德观念,而且是整个旧世界。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批判始终基于复杂变动的现实生活,他们引用大量事实,通过理论探究和社会调查,分析并揭示了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合理、不道德的社会状况,对劳苦大众遭受剥削、奴役的原因进行了尖锐且猛烈的批判。 本文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早期主要著作与相关文献进行研
众所周知,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第一人,而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是以日本马克思主义先驱者河上肇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蓝本来写的。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是由陈望道在留日回国后对照日译本和英译本翻译而来的。实际上,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的多数人均受到日本的深刻影响。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日本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优秀制度文化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了来自欧洲的社会主义思潮
平等常常被思想家看作衡量社会文明与人类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平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其内涵与诉求是不同的。平等是一个复杂范畴,对平等问题的探讨,仅仅停留在政治法律等狭小领域是不够的,离开社会生产实践及其经济关系,不可能深刻而准确地把握实质平等和平等实质。梳理和把握马克思早期平等思想的理论渊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和一般特征,有利于客观、全面、具体地把握马克思平等思想精神意蕴,增强对中国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作为当今世界著名的政治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其学术影响力遍及全球。苏东剧变后,他在《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9·11”之后的世界:历史依旧终结》《历史的未来》等一系列学术论著中,提出的核心观点是“历史终结论”,一时成为学界热点论域。福山认为,随着两大阵营较量的结束,历史将终结于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未来将是自由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虽然近三十年以来,
在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的大背景之下,重点领域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设也逐渐提上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也相继出台相应规范文件,要求地方政府严格兑现其作出的承诺。PPP模式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和产品的需求、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地方政府也将一些公共服务和产品提供的职责通过具体的PPP的项目转移给社会资本方,对于社会资本方无法实现的任务,
银行理财业务是多层次金融市场构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投资者需求多样化下银行业新的竞争点和利润增长点。由于银行理财业务主要参与者是个人投资者,因此,研究我国银行理财个人投资者差异化法律保护问题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发展的阶段性决定,我国现有的个人投资者法律保护体系与金融监管实践,不能完全适应多层次金融市场对银行理财市场差异化保护的需求,还不能为理财市场个人投资者提供更有效的
中国古代以洛阳为天下之中,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金石文献分布广泛且数量众多。清代是金石学鼎盛时期,金石著述繁多,河洛地区金石文献占据重要地位,是清代金石著录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河洛地区金石文献著录研究》一文立足河洛地区金石文献考察清人金石著录,通过较为全面细致的梳理,以期形成对二者关系较为清晰的认识。 全文分为五个章节,以及绪论、余论两部分。“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研究的缘起和研究现状,对研究内容
杜预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经学家,其《春秋经传集解》是现存最早的注解《春秋左传》的著作,对后世的《左传》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左传》中有大量引《诗》、用《诗》记载,可以较完整地展现春秋时期的用《诗》状况。而杜预注释《春秋左传》内容详尽,其在注释中也涉及到对《诗经》的解读。因此,文章以杜预所注《诗经》内容为研究对象,从其注《诗》内容、体例、方法、特点、与他人对比以及其注释中所涉及的经学问题等方面
宋元时期是中国戏曲艺术真正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戏曲作品成就最大的主要是宋元南戏和元杂剧,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宋元时期的戏曲作品中有科举描写的有:《琵琶记》、《荆钗记》、《张协状元》等40余部。这些作品数量相当可观,可见科举在宋元戏曲中的重要地位。科举在宋元戏曲作品中所占有的重大比例,决定了它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学界对这方面的关注并不多。从以上思路出发,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文史互证的方
《野草》是鲁迅彰显自己内心幽深诡谲的散文诗集,而鲁迅也曾坦言自己的哲学全部包含在这里。它的正文共23篇,外加“题辞”共计24篇。《野草》中偏重抒情的文本计10篇,其余的14篇则属于偏重叙事的文本。抒情文本中呈现出来的是私人空间状态,叙事文本表现的空间状态则是公共的,两种状态的交互切换,更是意味深长。本文立足于“空间”视角,谈论《野草》中抒情和叙事的文本特征,把握鲁迅精神世界矛盾纠结的一面。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