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卫生问题之一,就是由食品污染引起的疾病,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更是高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第二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从2010年开始对食源性疾病进行监测,其中,社区人群调查由浙江省提出,桐乡市作为社区人群主动监测试点,在该项工作上做了大量的信息采集和监测分析等工作。本课题试图通过对2011年度桐乡市社区人群的食源性疾病,尤其以发病表现较为普遍的急性胃肠炎为重点研究对象,就其主动监测信息进行分析,了解桐乡市食源性疾病的分布和相关危险因素,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1月-12月在桐乡市各镇、街道开展回顾性的描述性研究。以全市户籍人口为总体,按照随机化抽样原则,每月选择200人进行调查。采用入户问卷调查方式询问该户将要过生日的个体过去4周的急性胃肠炎发病情况,主要包括人口学信息、症状、可疑饮食史、治疗用药及社会经济影响等内容。由调查对象本人或其家长、监护人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如调查对象为幼童,则由家长或监护人代为回答问题。在调查质量控制上主要把握两方面内容,一是加强对调查员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使调查员充分认识到社区人群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调查对象的选择、调查表的正确使用以及询问的方式方法等。在应答率上做到保留所有调查记录,确保获得每个监测点的应答率。二是加强数据审核管理。主要包括纸质调查表数据和数据库数据,要求每位调查员及时核对问卷、记录表及数据库的准确性、逻辑性和完整性,并对这些记录进行不定期抽查,确保数据质量。结果按每月200人计算,在桐乡市社区人群范围内共调查2400人,抽样联系的家庭100%参加了本次调查。其中有24名调查对象在过去4周出现了急性胃肠炎症状,相当于每100名调查对象中就有1人在调查前4周发生了急性胃肠炎。如外推到全市,2011年全年约有6700人次感染急性胃肠炎。通过不同变量与发病率间的关联度分析发现,食源性疾病主要集中在15岁-24岁的年龄段人群,高温天发病率比低温天明显增高,城市人群发病率高于农村人群,其他如患者发病前外出记录、职业、家庭收入、文化程度等与发病率间也有一定关联。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较多,由于人群接触环境的复杂性和回顾性调查的局限性,部分患者对致病因子,可疑食品以及食物中毒场所等不很明确,16.67%的病例认为疾病是由于食用了受污染的食物,果蔬类和乳制品成为较为明确的怀疑对象。根据调查的就诊率统计,仅有12.50%的病例去医院就诊,且均为45岁以上人群。就诊病例中33.33%的人提交了粪便样本,37.50%的病例服用了止泻药,25.00%的病例服用了抗生素,8.33%的病例报告因病造成了误工或误学。结论在当今社会食品安全存在多重隐患的背景下,食源性疾病已日趋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无论国籍、性别、年龄,其健康都可能受到食源性疾病的危害,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工作。桐乡市通过一个年度的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大体掌握了全市食源性疾病的分布情况和隐患因素,为下一步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结合分析讨论的结果,就如何继续加强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工作,有效防控食源性疾病提出几点建议。一是继续完善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扩大覆盖面,同时因地制宜,完善其功能和机制。二是加强对食品行业的监管和各部门间的有效联动。由于传播途径的多样化,食品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从源头上防范食品污染,更要在中间环节加强监管,这就需要各部门间的联动,共同做好此项工作。三是加强对社区人群的宣传力度。调查显示,食源性疾患就诊率低,这与患者的思维观念存在一定关联,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要增强商家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各项综合措施,尽可能地降低食源性疾病存在的隐患,为人民健康提供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