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Q-Ⅲ型纳米智能驱油剂性能表征及室内驱油实验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伴随油气资源需求量日渐增加,低渗透油藏的开发越来越得到业界的重视。但大多数低渗透油藏面临“注不进、采不出”的技术难题,这类问题在鄂尔多斯盆地某低渗透油田尤为突出,严重影响了油田整体产量提高。为了解决该难题,以提高低渗油藏的原油采收率,本论文根据该油藏区块的储层特性,通过分析合成一种新型适用于该区块的CQ-Ⅲ型纳米智能驱油剂,利用一系列表征手段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室内驱油实验探索出该驱油剂的最佳工艺参数。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SiO2颗粒,并利用SPSS软件对各因素的影响显著性做了方差分析,得到了纳米SiO2粒径影响因素显著性的先后顺序是:反应时间>氨水(NH3.H2O)用量>正硅酸乙酯(TOES)用量>蒸馏水(H2O)用量>乙醇(C2H5OH)用量>反应温度。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通过响应面模块的Box-Behnken分析得到了影响显著的四个因素最佳条件为:TEOS用量为8.11m L,NH3.H2O用量为7.65m L,反应时间为13.30h,H2O用量为3.16m L。利用硅烷偶联剂作为改性剂、加入APES表面活性剂对前期合成的纳米SiO2进行表面改性修饰,合成出了CQ-Ⅲ型纳米智能驱油剂。(2)利用实验室仪器对CQ-Ⅲ剂进行了表征和性能评价。结果表明:CQ-Ⅲ剂表面Si-OH的弯曲振动吸收峰强度较明显下降,且存在有机基团接枝至其表面;其外观为乳白色颗粒,微观上呈现无定形均匀的近似球状体;其粒径分布在33nm左右;随着CQ-Ⅲ剂质量浓度的增大,其接触角逐渐增大,由亲水性逐渐变为两亲型最后变为亲油型,当浓度为0.3wt%时,其接触角为114.86°,此时用于驱油润湿性能最佳;随着CQ-Ⅲ剂质量浓度的增大,油水界面张力逐渐减小,当浓度为0.3wt%时,油水界面张力达到最低2.765 m N/m;随着CQ-Ⅲ剂质量浓度的增大,其吸附量逐渐增大,其质量浓度增加到0.5wt%,吸附量达到15.60mg/g;随着CQ-Ⅲ剂分散液浓度的增大,其启动压力梯度逐渐减小,后趋于平缓,稳定在0.035MPa/m。(3)利用LDY-III型岩心流动实验装置进行室内驱油实验,研究了矿化度、质量浓度温度及注入量等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研究条件中地层水矿化度的大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较大,CQ-Ⅲ剂作用于低渗透油藏的驱油效果更佳,其主要是凭借其所具有的小分子效应、楔形挤压效应、转变润湿性及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等特性,能够在水驱油平衡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其提高幅度在1.07%~10.23%之间,得到最佳注入工艺参数为:30000mg/L矿化度、0.3wt%浓度、60℃及0.3PV。(4)利用模糊神经网络建立CQ-Ⅲ剂采收率提高等级预测模型,经过训练、验证及测试后,预测输出值与期望输出值有较高相关性,表明该模型能够对驱油剂采收率提高等级进行精准预测。
其他文献
海洋的深水区勘探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油气勘探可以取得持续突破的关键。我国南海北部的琼东南盆地是重要的深水区油气勘探区块,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而在位于盆地深水区的陵水凹陷内,已发现包括LS17-2、LS13-2等多个大型气田,证实了其是一个富生烃凹陷,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同时意味着陵水凹陷中-深层仍具有极大的油气勘探潜力。论文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对陵水凹陷北部梅山组的沉积特征和成藏条件展开分析,以期能够为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位于多个构造域交汇的部位,地质构造特征复杂,其中又以西缘中南段最为典型。该地区已开发马家滩、大水坑等中生代油田。近年来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在奥陶系、二叠系等多个地层钻获高产工业气流,显示其在多个层系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和前景。然而,该地区断裂构造特征极其复杂,已发现的油气藏受断裂、构造的控制明显,且经历了多期次强烈的后期改造,加之前期地震资料品质较差、探井较少,致使对该地区构造特征及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上古生界的石炭-二叠系发育多套烃源岩,其中有些煤层(0~2m)过薄的地区依然发现了低流量的天然气,说明其来源可来自除煤之外的其他烃源。本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上古生界煤系地层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野外地质、钻井、录井等资料,利用油气地球化学测试分析手段,总结并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上古生界烃源岩的展布特征、岩石学特征、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并通过生烃模拟实验对本地区煤和暗色泥岩的生烃强度
近年来,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在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越来越受到重视。鄂尔多斯南部早古生代处于海相沉积发育部位,早古生代地层发育、沉积厚度大,研究其构造演化和天然气保存条件对古老海相地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开展了系统的野外观察、剖面测量及样品采集工作,对盆地南部构造特征、变形期次及演化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收集研究区大量相关资料,充分掌握研究区现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准噶尔盆地中部莫西庄-永进地区侏罗系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进行系统研究,从而建立研究区储层分类评价标准,旨在进一步为该区勘探开发工作提供基础地质依据。在前期室内岩心观察和取样基础上,主要通过普通岩石薄片及铸体薄片观察分析,结合X衍射、扫描电镜及物性测试等实验,运用高压压汞、核磁共振等技术手段,从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进
鄂尔多斯盆地W油田长3储层属于低孔、特低渗-超低渗油藏,与常规储层相比,研究区储层孔渗较低、孔隙细小,孔喉结构致密,渗流特征较为复杂。在开发过程中存在渗流机理认识不清、微观孔喉结构与流体动用程度关系不清,渗吸作用对于油藏采收率提高幅度以及启动压力梯度随渗透率变化规律认识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开展多种实验测试对储层岩石学特征、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及渗流特征系统进行研究,明确研究区储层渗流特征及其
甲烷化学链干气重整(CLDR)通过氧载体的循环能够将CH4定向转化为合成气,并同时活化温室气体CO2,是一种新型的合成气产生技术。CLDR关键是氧载体,铁基钙钛矿结构氧载体具有丰富的储量、良好的环境相容性和较高储氧能力,氧化铈在氧化还原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释氧和载氧能力。因此,本文将氧化铈与铁基钙钛矿型氧载体La0.6Sr0.4FeO3复合用于CLDR中制备合成气,结合XRD、H2-TPR和XPS等表
安塞油田沿河湾地区长6储层基本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增储建产资源未落实,有利建产方向不明。本论文以地质学科理论与综合分析方法为指导,结合前人研究认识,根据现有勘探开发动静态资料为基础,采用岩芯、薄片及压汞等测试分析手段,对研究区长6储层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预测筛选了有利产建区,科学指导安塞油田下一步的建产。取得以下主要结论与认识:1、研究区长6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其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可细分为叠置河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的热潮,储层结构非均质性也成为热点问题。研究结构非均质性的形成机制会帮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地下夹层的成因及分布规律。为此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安沟剖面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剖面勘察,构型界面识别与划分的基础上,通过铸体薄片鉴定、荧光薄片鉴定、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分析、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等实验手段,研究剖面中的成岩演化过程、原油充注期次、成岩矿物分布特征及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详细且完整地记录了区域构造演化和气候变化相关的地质信息,进而针对该盆地内部沉积地层年代学的工作对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气候变化有重大意义。前人主要通过磁性地层学的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周缘露头开展了大量地层年代学研究,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结果仍存在分歧。目前,柴达木盆地地层年代界限存在的模糊和争议,对明确盆地湖泊沉积充填与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全球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