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制冷循环间接空冷系统状态分析与运行优化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发电用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三北”地区,而这些地区水资源都紧缺,为解决以燃煤为主的蒸汽动力循环电站一次能源和水资源分布地理结构上的矛盾,空冷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但传统空冷技术因冷却风温度和风量的变化幅值、频率都难以准确预报,进而导致空冷系统很难长时间维持在设计工况下工作,从而降低了其运行经济性。针对传统空冷技术的缺陷,复合制冷循环间接空气冷却系统(复间冷系统)被提出用作蒸汽动力循环电站的排汽冷却。针对复间冷系统的应用问题,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工作:基于蒸汽动力循环和复合制冷循环的耦合关联及其制冷循环和朗肯循环的工作过程分析,本文通过环保性能、参数匹配、做功能力3轮严格比较筛选,作为自然物质的氨,从十多种单质制冷介质中脱颖而出,成为现阶段蒸汽动力循环电站复间冷系统制冷、做功和环保性能俱佳的首选介质。为对环境气温大幅度、高频率、随机性变化给复间冷系统运行经济性影响作出定量评估,本文采用虚拟复间冷与直冷的对比分析法,构建了复间冷机组运行于环境高温时段的热经济性转捩温度与环境气温的定量关联,继而以年累计输出电量最大为目标拟定了复间冷机组最佳设计背压的优选算法,同时提出厂址敏感性系数的定义及确定方法,揭示了厂址所在地环境气温分布对复间冷机组经济性的影响。基于复间冷系统的能量转化和传递过程机理,构建了整个复间冷系统的变工况模型。它们包括:仅工作于环境高温时段的制冷循环与汽轮机排汽压力互动的变工况计算模型,可实时定量给出压缩机功耗、环境气温、翅片通道入口迎面风速、排汽热负荷等主要影响因素对汽轮机排汽压力的影响;仅工作于环境低温时段的朗肯循环的变工况计算模型的主导变量选用膨胀机的输出功率,其主要影响因素有汽轮机排汽压力、工质过热度、环境气温、迎面风速、排汽热负荷等。基于复间冷系统运行于高温时段和低温时段的最佳真空特性,拟定了相应的复间冷机组最佳排汽真空和年累计发电量的实时算法,进而采用全生命周期法对比评估了虚拟复间冷机组和同地同型直冷机组的全生命周期环境排放和成本,可望为未来全面评估复间冷机组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奠定基础。为检验复间冷系统应用于汽轮机排汽冷却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可实施性,本文为此设计了复间冷制冷循环模拟试验系统。该系统通过冷凝/蒸发器串接耦合模拟排汽装置与制冷机,初步验证了复间冷制冷循环降低排汽冷凝温度的有效性;基于多因素的正交试验结果,获得环境气温、排汽热负荷与迎面风速对排汽冷凝温度的影响规律。为改善复间冷系统空冷散热器(空冷器)运行过程中因灰垢积聚而降低的传热性能,本文设计了一种以压缩空气代替高压除盐水的干式吹扫装置,提出了吹扫效果评价方法以定量评价灰垢热阻对排汽冷凝温度的影响。在某600MW直冷机组空冷器现场实验表明干式吹扫装置节能节水效果明显;并以空冷器运行期内因灰垢积聚和干式吹扫产生的经济损失之和最小为原则,提出一种空冷器清洁度优化管理模型,确定干式吹扫最佳清洗周期。
其他文献
在新形势下要加强对边境的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治安管防控体系,才能确保敏感辖区的安全稳定。具体的工作中,要注重构建科学长效的预警机制;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科学管防控
以甲酸,甲醇,乙醇等有机小分子为燃料的直接液体燃料电池能量密度高,构造简单,燃料储存、运输方便、补给容易,操作简单等优点,是一类很具产业化前景的便携式电源。阳极电催化
近年来,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突飞猛进,已跃居世界水电大国首位,并形成了或将形成一大批具有电站级数多、装机容量大、输送电范围广等特点的大规模梯级水电站群。这
数学教学内容知识(MPCK)是教师的一种新的知识形式,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其结构包括一般结构成分和课堂结构成分;表现形式有话题MPCK、课堂MPCK;MPCK对课堂有效
电磁特异介质(metamaterials)是指基于亚波长共振微结构(又称“人工原子”)按照一定宏观“序”建造而成的人工电磁材料,其具有自然材料不具备的一系列奇异电磁特性,因而对电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12例中央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临床表现及其超声声像图像,作为观察组,对其特征进行分析,选取同时期未合并中央型前置胎盘的胎盘植入患者12
稀土-钴基永磁材料具有优异的磁性能和温度稳定性,在军工和民用高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目前商用稀土-钴基永磁主要包括1:5型和2:17型烧结磁体,其典型代表分别为SmCo5和Sm(C
随着电子科技的飞速发展,移动设备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阅读器等便携设备随着功能的丰富耗电量逐渐增加,其对于锂离子电池在比容量,使用寿命和充电速度方面的要求越来越
海洋石油企业有大量船舶在海洋中生产作业,在出现人员落水后,海上搜救工作仍然采用多艘船舶大面积搜索的模式,搜救效率较低,盲目性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设计实现了基于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