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延河》,创刊初期就刊发了一批“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品,到了新时期,《延河》又培育了一批作家。与《延河》在创作上交相辉映的是其文学评论,胡采和“笔耕组”体现了陕西文学评论前两个阶段的实绩。《延河》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为当代文坛做出了独特贡献。本文试图对《延河》前30年做一个全面考察,从四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梳理《延河》30年的发展历程,考察《延河》的创刊背景、发展历程。《延河》的创刊与《西北文艺》的终刊、西北文联的撤销以及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的设立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响应国家文艺政策、结合现实的需要。《延河》前3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辉煌期、灾难期、复苏期、黄金期四个时期。本节分别从时代环境、文学创作、文学评论、总体评价四个方面对四个不同时期展开论述。通过上面的分析以及总结,展现《延河》前30年的轮廓。第二章讨论《延河》的文学特点与刊物特色。《延河》的文学特点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现实性、时代感以及西北地域性文学风格;文学评论上以胡采和“笔耕组”为代表,形成了不同的评论风格。胡采以作品评论与理论探讨相统一、理论结合实际见长,“笔耕组”以群体为单位,严厉、尖锐、直率为特点;文体结构上以小说、散文(特写、报告)、诗歌和文学评论为主。刊物特色主要从办刊理念与编辑两方面进行论述,具体体现为发现和培育文学新人的宗旨、现实主义的组稿传统、从编辑中发现和培养人才的独特理念、普及与提高的编辑方针。第三章是《延河》的历史地位和局限。本章主要从《延河》的文学史意义、史料学价值以及局限来谈。《延河》的文学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为优秀作品发表提供平台的同时培养了一批作家;第二,《延河》是陕西文学评论的发源地、成长的舞台,在《延河》文学评论的基础上创办了《小说评论》;第三,是书写文学史的资料库。史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延河》为“十七年”文学报刊研究提供了参考,为版本考究提供了对比。至于《延河》的局限则是其保守性以及乡土题材、现实主义传统的两面性。结语总结概括了《延河》30年的发展历程以及对文学史的重要贡献,分析了《延河》在“十七年”时期取得辉煌以及新时期衰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