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教会教育,尤其是教会高等教育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一方面,因它是挟兵威而入,依不平等条约而生,又以“基督教征服中国”为最终目标,因此被指斥为西方列强设在中国的“文化租界”;另一方面,教会学校在近代中国率先引进了具有近代意义的西方教育体系,这对冲击封建旧教育、发展近代新教育、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起了某种积极作用。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担任了西学东渐的掮客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的角色。本文力图从个案和地方史的角度出发,对齐鲁大学与近代山东教育作一探讨,以求给予这一教会大学客观的评价。 一、齐大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沿革 齐大产生的历史背景有二:国际上,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世界性扩张;国内,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对新式教育的渴求。两种因素互动,产生了中国近代第一所教会大学——齐鲁大学。同众多教会大学一样,齐大也经历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发展历程,即蒙养学堂、文会馆、共合大学和齐大4个阶段。 二、齐大的教育管理及其特点: 齐大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本土化、世俗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齐大的学校行政管理系统、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方式、考评制度、学生管理、校风建设等基本按西方近代教育模式运作,并不断因势而动,与时俱进。这不仅催生了中国近代新教育,而且“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示范与导向的作用”。 三、齐大与近代山东教育的关系 (一)近代山东教育的缓慢发展:近代山东新式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清末、北洋军阀、国民政府三个时期。各个时期统治者对教育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对近代山东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同影响。 (二)齐大对近代山东教育的影响:作为一所开办较早的在山东乃至全国有影响的近代教会学堂,齐大具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它对近代山东教育的师资培训、医学教育以及整个教育体系的近代化均有重要作用。 (三)近代山东教育的发展对齐大的影响 近代山东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获益于以齐大为代表的教会教育,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齐大的生存压力,迫使齐大以质量求生存,不断实现学校的世俗化和本土化而非基督化。 (四)结论 齐大是受治外法权保护的一所近代教会学校,这一性质决定了其作用的二重性:一方面,侵犯了中国的教育主权,培养了部分人的崇洋心理,部分实现了基督教的目标;另一方面,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国教育近代化、移风易俗、新式人才培养起了积极作用。它的办学实践对于我们今天的高校调整和高校建设、利用私人资本和外资办学等教育活动,都不无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