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辽宁省岫岩县大豆田和沈阳师范大学昆虫生态实验室为研究地点,对大豆田蜘蛛多样性及其对大豆蚜的控制作用开展了研究。田间试验采用陷阱法系统调查大豆田地表蜘蛛群落动态;按照棋盘式样点取样10点,直接计数大豆蚜和蜘蛛的群落动态及早春大豆苗期蜘蛛及大豆蚜数量,以及大豆蚜二次迁飞期结网蜘蛛对大豆蚜的控制作用。室内试验采用三突伊氏蛛Ebrechtella tricuspidata幼蛛对大豆蚜捕食功能测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共采集大豆田蜘蛛5109头,其中成熟蜘蛛3627头,分属15科36属62种。大豆田地表蜘蛛4527头,包括成熟蜘蛛3312头,占总数的73.2%,分属11科23属38种;大豆植株上蜘蛛582头,包括成熟蜘蛛315头,占总数的54.1%,分属8科17属27种。2.系统调查的结果表明,大豆田地表蜘蛛的优势科为狼蛛科和皿蛛科,优势种为白纹舞蛛Alopecosa albostriata、晨豹蛛Pardosa chionophila、赫氏豹蛛P.hedini、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锯胸微蛛Erigone koshiensis;大豆植株上蜘蛛的优势科为球蛛科和园蛛科,优势种为草皮逍遥蛛Philodromus cespitum和三突伊氏蛛Ebrechtella tricuspidata。3.大豆田地表蜘蛛多样性分析的结果表明,从大豆田边缘到内部,地表蜘蛛的物种数量、丰富度指数Dmg、多样性指数H′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地表蜘蛛存在着明显的边缘效应。大豆与玉米间作可以显著提高地表蜘蛛的均匀度指数,对蜘蛛多样性和丰度的影响很小。4.通过对优势种的分析发现,地表蜘蛛优势种类的时间动态变化明显,7月份优势种为白纹舞蛛、草间钻头蛛和晨豹蛛,8月份优势种为草间钻头蛛、锯胸微蛛和大井盖蛛Neriene oidedicata。7月白纹舞蛛的种群数量最大,草间钻头蛛8月中旬达到高峰,7月锯胸微蛛和大井盖蛛的种群数量均较小,进入8月份后锯胸微蛛数量快速上升,大井盖蛛的数量也上升成为优势种类。5.对大豆蚜和蜘蛛群落动态的系统调查结果发现,大豆田蜘蛛的数量相对稳定且对大豆蚜的种群动态有一定的追随作用,但是在大豆蚜发生高峰期对大豆蚜的控制作用有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豆蚜迁入初期,蜘蛛对大豆蚜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大豆蚜发生盛期,蜘蛛对蚜虫的控制作用并不明显;大豆蚜二次迁飞时期,结网蜘蛛对蚜虫的再次发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6.三突伊氏蛛幼蛛捕食大豆蚜的数量与大豆蚜的密度有关,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其捕食功能反应模型为:Na=0.1742Nt/(1+0.0146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