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框架子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试验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_l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结构的连续倒塌是指建筑结构由于遭受到偶然荷载的作用,导致结构的某一部分发生初始破坏,继而引起与初始失效构件相连构件的破坏,并在结构内部不断传播,最终造成结构产生与初始破坏程度不成比例的大面积破坏或整个结构的坍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钢结构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高耸结构、大跨度结构中由于其轻质高强的特性和良好的焊接加工性能,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而目前有关结构连续倒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钢筋混凝土框架方面,在钢结构方面则比较少,对钢结构在偶然荷载作用下的抗连续倒塌设计还不够完善。在此背景下,本文对钢框架抗连续倒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具体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1)进行一个2层空间钢框架模型的抗连续倒塌性能拟静力试验,通过对框架模型在连续倒塌过程中荷载及关键部位位移、应变的分析,揭示空间钢框架结构在连续倒塌过程中力学机制的变化情况和先后经历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过渡阶段和悬链线效应阶段的倒塌破坏过程,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对结构连续倒塌过程中的动力放大系数的变化进行研究,发现美国GSA规范中的动力放大系数2.0偏于保守。(2)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框架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性能进行研究,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数值模拟的正确性,同时对模型参数作出变化,研究次梁、梁高、跨数对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发现次梁能够影响框架结构塑性阶段承载力的变化,但对框架结构极限承载力影响不大;增大梁截面高度能够提高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性能,增加框架结构失效柱所在跨的相邻跨会增加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性能。
其他文献
多体船突破常规单体船的自身不足,尤其宽敞的甲板面积大和快速性和耐波性能的优势具有很好的军民用前景,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其中小水线面五体船发挥小水线面船型高耐波
为了缓解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分布式电源开始投入使用,其中有些被接入了配电网。这些电源的接入使原来放射式的网络变为电源和用户互联的网络,潮流不再单向地从变电站母线流向各负荷。因此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会对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电能质量、故障水平、控制方式等个方面都有一定影响。在分布式电源接入的情况下,配电网仍然沿用了传统的保护系统,没有很快做出相应的改变,但这时保护之间的配合关系已经无法
本文作者以“基站通信电源及其监控系统”的研制为背景,分析了国内外的开关电源的发展过程和趋势,对基站通信电源系统的可靠性问题进行了研究。 文中提出了基于故障检测与诊
本文按照面向设备的建模方式,设计了一套DTS图形数据库一体化支撑环境,该体系通过设备图元建立设备模型及其拓扑结构,同时生成数据库,并实现动态图元与数据库自动绑定,模型、
无定形聚合物的特点之一是具有粘弹性,即具有强烈的时间和温度依赖性,时间依赖性也表现为应变率的依赖性。在低应变率下,起主导作用的是代表主转变的链段运动,而在高应变率下
我国近年来大震频发,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地震活跃区的地震危险性进行准确的定量化评估。西安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震高发区,因此本文将以西安地区的地震危险性作为主要研究目标,分别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目前的电网结构及能源分布情况已经不能满足国民需求,建设远距离、大容量、大电流的高压输电系统成为必然选择。与此同时,高压输电系统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可听噪声等方面。本文研究超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电磁环境问题。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输电线的电磁环境问题进行评估,即直接分析输电线下地面上的电磁场和加入人体之后人体内及周围的电磁场。以有
核泵是核电站中的重要设备之一,核主泵及其核二级泵在保证核电站的高效、安全运行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核泵的主轴(长达十几米)是依靠两个动静压水润滑径向轴承和一个推力轴承约束来安全工作的,轴承又是核泵中的最关键部件,其性能的优良直接决定了核泵的运行安全。轴承润滑性能的改善将大大提高其工作效率和降低损耗,而以水为润滑剂的水润滑轴承有以下诸多优点:无污染、来源广泛;水不燃烧,没有安全隐患;较油润滑轴承成本低,
拉压不同弹性模量材料是工程问题中经常遇到的,如玻璃钢、塑料、陶瓷、混凝土、特殊金属等。这些材料广泛地应用于建筑业、机械制造、飞机制造、造船及火箭等行业中。由于这类
电力系统数字仿真是电力系统设计规划、运行控制、分析研究的关键技术,而负荷建模是电力系统数字仿真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建立符合负荷特性的准确负荷模型,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安全管理至关重要。为推进负荷建模领域的实用性研究,本文对负荷建模实用化进程中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选择准确的模型结构是负荷建模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本文对比了负荷模型的结构分类,包括静态负荷模型、动态负荷模型以及综合负荷模型等。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