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科学水平的提高,人类利用土地的方式和程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通过累积效应对全球土地覆盖变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土地覆盖作为支撑地球生物圈和地圈的许多物质流、能量流的源和汇,其改变势必导致地球系统的气候、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文及生物多样性等的重大变化。因此,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是改变全球环境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作为人类文明发源地的河流及其流域,人类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备受关注。运用景观分析的方法,在景观尺度上分析流域LUCC与景观格局、生态安全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论文以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为例,在景观尺度上建立景观格局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及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结合研究区1995年与2000年的TM影像数据、常规图件及相关统计数据,系统分析了研究区两个研究时相的土地利用强度指数、景观格局综合指数、生态安全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揭示了LUCC—景观格局-生态安全之间的时空共轭演变规律。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
(1)运用RS、GIS软件,建立了研究区1995年与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库。在ARCGIS平台上,对研究期土地利用进行了空间叠加分析,并提取变化信息,生成了研究区主要地类变化空间分布图;
(2)运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相关理论模型,结合(1)中所得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状况,并生成了研究区1995年、2000年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分布图及土地利用双向动态变化空间等级分布图;
(3)建立了景观格局综合指数评价模型,运用景观分析的方法,结合研究区前期分析数据,评价了研究区及其各县市的景观格局及变化状况,利用GIS软件生成了研究区1995年和2000年景观格局综合指数等级分布图;
(4)建立了景观尺度上的研究区生态安全评价模型,评价了研究区及其各县市的生态安全状况,并分析了其变化趋势,利用ARCGIS软件生成了研究区1995年和2000年的生态安全空间等级分布图;
研究结果显示,地貌是空间布局的主要控制因素:土地利用强度指数从山地、低山丘陵到平原地区呈现递增趋势;景观格局综合指数与生态安全度基本上呈现低山丘陵地区最高、平原地区最低、山地地区居中的空间格局;地貌虽然是研究区各指数形成空间格局的主导因素,但经济因素却使各单元内部存在着差异并决定着其发展方向。
(5)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利用Access、Excel、SPSS等统计软件,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生态安全进行统计与相关性分析,揭示了LUCC—景观格局-生态安全时空共轭演变规律:土地利用强度指数与景观格局综合指数、生态安全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景观格局与生态安全度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空间上,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与地貌类型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在平原与山地地区,指数间的相关性较低山丘陵地区相关性强,生态安全度不高,说明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不合理;在低山丘陵地区,相关性模糊,生态安全度为研究区最高,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较为合理;时间上,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有增强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