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背景对马克思哲学语言进行研究,旨在把“清洗”形而上学范畴体系的哲学任务道说出来。
语言勾连着存在与思想之间的关联,马克思说:“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这句话指出了语言何以成为人的实践活动的新方向,即从“历史的一度”,从人与自然原初的对象性的活动关系中重新考察语言。因此,其目标不在于搭建任何一种形而上学的范畴体系,瓦解这个独立的语言王国才是实践的真正任务。
文章的内容章节编排如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考察了马克思哲学语言的批判前提,即黑格尔的范畴语言体系。通过阐释范畴语言与意识形式间的逻辑关系,得到了“理性语言之必然”的结论;并在进一步的审视后,发现了现实的对象性的缺失、与感性的断裂和历史是逻辑的历史三个问题;最后论述了费尔巴哈对思辨哲学语言的批判和批判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讨论了马克思哲学语言的基本内容。通过对思想史的重新梳理,明晰了在完整的哲学革命背景下,“语言革命”的存在论基本原则是“对象性的活动”,主要任务是“清洗”范畴语言体系,呈现出被范畴概念掩盖着的生产生活事实;并且重新审视了马克思的语言思想,对“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语言是思想的生命表现要素”和马克思认识论上的“哥白尼式革命”进行论述,突出作为人与自然、实践与思想之间的原初的关联性。
第三部分阐述了马克思哲学语言的留白。主要对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语言思想进行比较,考察双方在讨论语言“原初性”问题上的共性与个性;两位思想家分别提供了两条不同的进路,在马克思那里,语言终将无法成为一个自足的体系,他指令要回到对象性的社会交往中去。
语言勾连着存在与思想之间的关联,马克思说:“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这句话指出了语言何以成为人的实践活动的新方向,即从“历史的一度”,从人与自然原初的对象性的活动关系中重新考察语言。因此,其目标不在于搭建任何一种形而上学的范畴体系,瓦解这个独立的语言王国才是实践的真正任务。
文章的内容章节编排如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考察了马克思哲学语言的批判前提,即黑格尔的范畴语言体系。通过阐释范畴语言与意识形式间的逻辑关系,得到了“理性语言之必然”的结论;并在进一步的审视后,发现了现实的对象性的缺失、与感性的断裂和历史是逻辑的历史三个问题;最后论述了费尔巴哈对思辨哲学语言的批判和批判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讨论了马克思哲学语言的基本内容。通过对思想史的重新梳理,明晰了在完整的哲学革命背景下,“语言革命”的存在论基本原则是“对象性的活动”,主要任务是“清洗”范畴语言体系,呈现出被范畴概念掩盖着的生产生活事实;并且重新审视了马克思的语言思想,对“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语言是思想的生命表现要素”和马克思认识论上的“哥白尼式革命”进行论述,突出作为人与自然、实践与思想之间的原初的关联性。
第三部分阐述了马克思哲学语言的留白。主要对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语言思想进行比较,考察双方在讨论语言“原初性”问题上的共性与个性;两位思想家分别提供了两条不同的进路,在马克思那里,语言终将无法成为一个自足的体系,他指令要回到对象性的社会交往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