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近两年力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PPP),各地的PPP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爆发式出现,但同时也引发出政府债务急增、违约率不下等问题。2017年9月,国家财政部在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中设立项目储备库和项目管理库,对PPP项目的运作和管理加以规范。尽管PPP模式具有融资、分散风险等方面的优势,但是并非所有领域、所有项目都适合采取PPP模式,因此有必要对项目的PPP模式适用性加以研究。在有序放开公共领域投资市场的机遇中,交通运输、市政等领域领先,养老领域也逐渐开始了政企合作的尝试。我国老龄化依然存在并且在不断加深,养老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出现结构失调,养老形势严峻。养老业的出路之一便是采用PPP,一来扩充融资渠道,缓解养老的政府财政压力,二来调整养老服务的供给结构,更好地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化的养老需求,三来刺激社会资本的投资活力,盘活资产。本文在总结了我国现阶段养老PPP项目呈现的一般性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物有所值评价体系验证了养老PPP项目的适用性问题。研究发现,(1)我国养老PPP项目相比较于其他领域,总数少,投资额低;(2)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有些地区如火如茶,有些地区惨淡;(3)养老PPP项目周期长,绝大多数20年以上;(4)我国养老PPP项目主要集中在医养结合型等综合性养老机构;(5)我国养老PPP项目的回报机制多数为使用者付费和可行性缺口补贴,运作机制多为BOO和BOT模式。本文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在物有所值评价体系的框架下对养老PPP模式适用性进行验证。定性评价的专家打分法以及定量评价的公共部门参照标准法都证明,养老PPP项目案例均通过物有所值。基于此,本文提出对定性评价体系的完善意见以及对定量评价中相关重点的思考:(1)选取合理的权重赋值,(2)进行明确的风险识别与度量,(3)做好案例积累和数据积累,为以后的养老PPP项目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