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血管性痴呆患病率逐渐增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是继心、脑血管病、肿瘤之后的第四位死因,己成为威胁高龄人群生命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而中西医均缺乏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寻找最佳治疗策略己成为医学界关注的新点、热点。本研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对活血化瘀法治疗该病进行了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轻、中度瘀血阻络型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中医证候、血液流变、血清β-淀粉样蛋白(β-Ap)、载脂蛋白B(ApoB)的影响,探讨其部分作用机理,从而为中医药现代制剂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论证。 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公布的美国神经病学会(APA)《神经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ed,DSM-Ⅳ-R)制定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采用1997年田金洲等制订的《血管性痴呆的诊断、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中血管性痴呆的辨证标准进行中医辩证。随机筛选出瘀血阻络型血管性痴呆患者80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27例)。分为42例丹红注射液治疗组(其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38例银杏达莫(杏丁)注射液对照组(其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治疗组予以丹红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日一次;对照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日一次;两组均给与基础治疗(如治疗和预防脑动脉硬化、控制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脂血症等。并给予胞二磷胆碱针0.75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日一次),两组疗程均为28天。主要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认知能力(MMSE)、日常生活能力(ADL)、中医证候、血液流变学改变和血清β-Ap、ApoB含量的变化及相关安全指标。 结果:1.两组之间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的MMSE积分与治疗前相比较(P<0.01),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治疗后两组ADL积分与治疗前相比较(P<0.01),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在全血高切粘度、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方面有明显降低作用(P<0.01);组间比较示治疗组对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6.治疗后两组血清β-Ap、ApoB的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7.两组病人在治疗中均无特殊不适,治疗后,心、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轻、中度VD有较好的疗效。在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与银杏达莫注射液作用相当,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方面作用优于银杏达莫注射液;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丹红注射液具有降低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改善血流变;明显降低血清β-Ap的含量,从而减轻β-Ap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显著降低血清ApoB的含量,纠正脂蛋白代谢紊乱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