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及对β-Ap、ApoB的影响

来源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ch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血管性痴呆患病率逐渐增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是继心、脑血管病、肿瘤之后的第四位死因,己成为威胁高龄人群生命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而中西医均缺乏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寻找最佳治疗策略己成为医学界关注的新点、热点。本研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对活血化瘀法治疗该病进行了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轻、中度瘀血阻络型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中医证候、血液流变、血清β-淀粉样蛋白(β-Ap)、载脂蛋白B(ApoB)的影响,探讨其部分作用机理,从而为中医药现代制剂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论证。  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公布的美国神经病学会(APA)《神经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ed,DSM-Ⅳ-R)制定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采用1997年田金洲等制订的《血管性痴呆的诊断、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中血管性痴呆的辨证标准进行中医辩证。随机筛选出瘀血阻络型血管性痴呆患者80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27例)。分为42例丹红注射液治疗组(其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38例银杏达莫(杏丁)注射液对照组(其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治疗组予以丹红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日一次;对照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日一次;两组均给与基础治疗(如治疗和预防脑动脉硬化、控制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脂血症等。并给予胞二磷胆碱针0.75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日一次),两组疗程均为28天。主要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认知能力(MMSE)、日常生活能力(ADL)、中医证候、血液流变学改变和血清β-Ap、ApoB含量的变化及相关安全指标。  结果:1.两组之间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的MMSE积分与治疗前相比较(P<0.01),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治疗后两组ADL积分与治疗前相比较(P<0.01),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在全血高切粘度、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方面有明显降低作用(P<0.01);组间比较示治疗组对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6.治疗后两组血清β-Ap、ApoB的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7.两组病人在治疗中均无特殊不适,治疗后,心、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轻、中度VD有较好的疗效。在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与银杏达莫注射液作用相当,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方面作用优于银杏达莫注射液;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丹红注射液具有降低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改善血流变;明显降低血清β-Ap的含量,从而减轻β-Ap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显著降低血清ApoB的含量,纠正脂蛋白代谢紊乱等有关。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以养血祛风解郁法拟方治疗产后痹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不良反应,以及观察产后发生风湿性疾病的可能性。通过量表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以此进一步
摘 要: 当前我国中小学在课外作业方面存在许多突出问题,直接导致学习效率的低下,本文对传统的作业布置进行了优化设计,希望使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作业,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课外作业 作业设计 优化    课外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课堂的延伸、巩固、创新,也是新课的预备、基础、前提,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据调查,迫于应试的压力,我国中小学在课外作
摘 要: 高中班主任要提高工作德育實效性,一定要勤于探索,注意强化隐性教育,弱化空洞的说教;增强德育方法的直观性和感染性,构建起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格局。  关键词: 高中班主任工作 德育实效性 增强    在德育教育中,教育者的教育理念、确立的教育目标制约着教育方法,科学的教育观、教育目标必须通过适当的方法才能得以实现。现在,德育方法已成为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在高中班主任工作中,我就如何增强
2010年4月28日15时左右,广东湛江雷城第一小学一男子冲进校园,持刀砍伤15名学生和1名老师。雷州校园血案等一系列校园惨案的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广泛关注。有专家认为,血案的发生,学校教育心理辅导的缺失是重要原因,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学过心理学,然而遗憾的是,在教育实践中却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书育人中。每个人都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犯罪者只是因为遇到挫折、创伤,不能正确处理对待而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客观标志。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社会公德便伴随人类走过漫长历史进程。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错过这个时期,许多良好的品性就难以形成。有位优秀的儿童教育家说:“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时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种下道德的种子,越早越好。”在幼儿园的社会公德教育中,我发现幼儿存在知行不一致的现象。
摘 要: 本文作者发现本班一位学生有着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听取家長的反映和观察学生平时的表现,认定他属于行为类问题,即攻击性行为,夹杂着成长类问题,即耐挫力问题和青春期性心理问题,并查阅书籍多方讨教对症下药,把该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初见成效,令人欣喜。  关键词: 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攻击性行为 耐挫力问题 青春期性心理问题    一、工作中发现问题及问题的发展   
教育改革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改革傳统课堂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学习过程是一个能动的师生双边活动过程。如果同学们只是被动地听老师讲授,便会陷入“学生围着老师转,自己脑子不会转”的局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积极地发现问题,大胆地质疑问难,才能提高学习效益,培养探索精神。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理念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建构新的教学模式,而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是学习者能否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