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四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路翎,是一个独特而奇异的存在,让人无法忽略。值得一提的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路翎在重庆的经历(注:在重庆生活近九年的时间里,路翎先后居住过的文星场、后峰岩、黄桷镇、东阳镇、白庙子等乡场当时都属于北碚管理局管辖。因此,本文界定的“重庆时期”主要指“重庆北碚时期”)为他的文学生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这一时期,他不仅创作了《卸煤台下》、《黑色子孙之一》、《王兴发夫妇》和《何绍德被捕了》等40多篇短篇小说,还有《饥饿的郭素娥》、《蜗牛在荆棘上》、《嘉陵江畔传奇》与《谷》等中篇小说以及长篇巨著《财主底儿女们》。可以说,重庆北碚既是路翎小说书写的起点,也是路翎小说书写的对象。因此,通过对路翎重庆期的小说创作进行梳理,探析路翎是如何感受重庆北碚这一巴蜀的边远“荒地”,并完成自己新的表述及其成因,对于全面了解路翎和他的作品,对于推动区域文学文化的发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一部分绪论。通过对当前路翎研究现状的梳理和总结,发现尽管当前学术界对路翎重庆时期的小说创作与地域文化环境的关系给予了关注和研究,但整体性研究的文章还比较少,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值得我们进一步论述,此外还指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重庆“边缘世界”中的社会生活图景。重庆北碚特有的地域文化、环境以及各色人等,对路翎的成长以及创作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那么,路翎是如何书写出他自己心中的重庆北碚形象?本章重点对路翎重庆时期的小说进行梳理,勾勒出战时重庆北碚的社会生活图景:沉重与坚毅的矿区生活图景;陈旧与清新的乡村生活图景;荒凉与自由的旷野生活图景。第三部分对重庆北碚地域文化的开掘和反思。在路翎的笔下,重庆北碚就如一副浓墨重彩的油画,是一个以旷野、矿区和乡场为主的乡村世界。更深层次的是,路翎透过社会生活的表层意向,开掘出了这里的人物与他们所生活的重庆北碚这一地域文化的密切联系。本章重点论述在重庆北碚这一特定地域文化环境中,路翎是如何开掘出战时重庆北碚人民的精神世界并完成对战时重庆北碚地域文化的反思。第四部分路翎重庆时期小说创作的成因探究。路翎从重庆北碚“走上文坛”,不仅仅只是一个机缘上的巧合,而事实上就是北碚特定生活和文化环境的赋予和形塑。本章试图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社会条件、文学信息接受以及作家的主体性等因素)对路翎重庆时期小说创作的成因进行探究。第五部分结语。本部分主要对前面四章的内容进行归纳,指出探讨重庆北碚这一地域文化环境与路翎重庆时期小说创作创作的互动关系,对于全面把握路翎及其作品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