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对小说《爱玛》的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g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言语行为理论是奥斯汀(1962)首次提出的,他指出语言并不只是陈述某事,而是在做某事。同时他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三分说,将交际中的言语分为发话行为,施事行为和取效行为。后来奥斯汀的学生赛尔(1969)在继承和批判奥斯汀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将施事行为分为五类:阐述类行为、指令类行为、承诺类行为、宣告类行为和表达类行为。梵迪克(1976)在奧斯丁和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之上,将言语行为理论引入文学研究中,并首次提出文学语用学,指出文学作品可从宏观言语行为和微观言语行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堪称为一名语言大师,在她的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人物对话,揭示出小说人物鲜明的特色,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她擅长在字里行间描写女子婚姻和家长里短来反映英国乡绅阶级的生活。作为简·奥斯汀最成熟的作品(克雷克1965),《爱玛》最能代表奥斯汀的写作风格,展现奥斯汀笔下的语言魅力。但以往的研究者大都从女性意识,婚姻观等角度对《爱玛》进行研究,很少有对小说中呈现的大量的人物对话进行语用分析。
  因此,本文采取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根据赛尔对施事行为的分类标准,在《爱玛》中收集出329条阐述类言语行为,36条指令类言语行为,29条承诺类言语行为和205条表达类言语行为,共599条人物话语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分别从宏观言语行为和微观言语行为两个层面展开分析。宏观言语行为指作者和作品与读者和社会的对话,包括对《爱玛》的结构和主题的言语行为探究;微观言语行为指小说人物对话产生的施事行为,本文对《爱玛》中人物使用的阐述类言语行为、指令类言语行为、表达类言语行为和承诺类言语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在宏观层面上,奥斯汀通过设定戏剧化的情节结构,凸显出小说人物从无知走向成熟的人生历程;同时,奥斯汀以奈特立先生的言语为口吻,向读者传递主题思想。在微观层面上,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在小说《爱玛》中的分布并不均匀,阐述类言语行为使用频率最高。不同小说人物对于各种类型的言语行为应用率也各不相同,不同选择的背后实质上揭露人物背后的性格特征和社会地位属性。
  本文通过对《爱玛》中的言语行为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爱玛》人物对话的真实意图,更好地欣赏简·奥斯汀笔下独特的语言魅力。此外,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研究中,揭示了语用学和文学研究具有广大的合作空间,验证了语用学的普适性和实践性特征,为未来语用学和文学研究带来一定的启示。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自然语言推理研究两段文本T与H之间的关系,当人能够根据T中包含的信息推理出H时,就判定从T到H的文本蕴含关系成立。令机器自动完成这一判定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应用广泛,且已在近年来取得连续突破。但这些突破非常依赖标注过的数据集,已有研究(Gururangan et al., 2018;Poliak et al., 2018)表明现有的数据集由于大多源自众包标注,存在一定缺陷,使得模型即使仅利用部分文
汉语“开”和英语“open”是汉语和英语的高频多义动词,动词本身所包含的义项复杂,各个语义之间分工不同,但彼此又有一定联系。但词典释义不能很好地解释两者在自然语篇中的意义。本研究有助于阐明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如何通过概念隐喻和转喻形成原型范畴。  本文从汉语语料库BCC和英语语料库COCA中收集语料,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分别构建“开”和“open”的多义网络,并基于范畴化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探索两者语义
学位
理查德·耶茨(1926-1992)是美国“焦虑时代”的一位杰出作家。在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1962)中,他仔细描写了普通人的生活。小说集中,每一篇故事都展现了生活中存在的突变,揭示了人在面对生活中难以言说的悲伤时表现出的复杂人性。虽然《纽约时报》夸赞这部作品可与乔伊斯的《都柏林人》相提并论,但这部短篇小说集依旧没有引起读者和研究界的兴趣。与《都柏林人》热度不减的研究现状相比,对《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