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作为儒家早期的代表作品,自从产生以来,就吸引一代代的学者对其不断地阐释。到今天,对《论语》的研究涉及了哲学、政治、教育、伦理、宗教等多面。可以说《论语》是中国社会近两千五百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她给养着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她对中华民族之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人类造始,就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方法。有人称之为“伦理”,也有人说是“礼”。孔子时代,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完备的体系。所以,孔子在总结前代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张。笔者发现,《论语》中比较明显的反映了四对权力关系:父子、君臣、师徒和朋友。孔子所推崇的这四对关系影响了中国两千年。但是,笔者经过分析发现,孔子所主张的这四对关系在特性上是有很大差别的。并且在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中,四组关系,除了朋友关系基本上保持了孔子的原貌之外,其他三对关系,都有相当程度的改造,也有人称之为发展。长久以来的一个的共识认为孔子所提倡的是一个上下的纵向的权力关系。可是,通过仔细分析,我认为上述提到的四对关系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别。在这篇论文中我对我提出的上述观点进行论述和解释。本文第一章是文献综述。首先对“权力”做了界定。我们认为权力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总称。然后对古今研究《论语》四对关系的各家注解和近现代的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做了概括的梳理,总结了研究中的特点和不足。最后论述了本文所用的材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到第五章,分别论述了《论语》中的四对权力关系。通过对四对权力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孔子所主张的四对权力关系可以分两类:一是父子,二是君臣、师徒、朋友。父子关系是天伦,关系稳定无法更改,二者是上下位的关系。父亲永远在上位,儿子处下位。孔子对父子的言行做了一些阐发和规定,但相对来说,父亲的行为规则是十分宽松的。而对儿子则十份严格,言谈举止皆有所规定。父子关系中儿子基本上是被动的。同时,因为父子为天伦关系,所以父子关系在其他三对都没有父子关系的紧密结合;其余三对权力关系,孔子主张是平等性。这三对关系的建立,都有一个中枢的连接。君臣关系之间有民,师徒之间是道,朋友之间也是道。因为三对关系的确立都有一个中间因素制约,因此君臣、师徒、朋友在处理他们内部之间的关系时都要考虑到第三者的存在。所以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的三角关系。在这个三角关系中,君臣师徒朋友之间保持着平等的关系。三对关系建立之后,为了内部关系的融洽,就有了礼。但是这个礼的施行是在平等建立关系的基础上而施行的。如果双方的一方破坏了这个前提,那么二者关系随即破裂。三对关系之中,师徒关系相对稳定一些,君臣之间和朋友之间的权力关系都是非常自由和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