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视域下世界自然遗产地徒步线路设计研究 ——以施秉喀斯特为例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b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徒步旅游作为一种生态旅游方式,在推动地方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成为旅游者山地旅游产品类型偏好的重要选项。徒步线路作为徒步旅游发展的空间载体,其真正的设计主体是谁、需要满足谁的利益、徒步线路设计过程是怎样的、各要素分别扮演什么角色、结果如何等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分析。因此,本研究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理论支撑,通过文献分析、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等方法对中国南方喀斯特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以下简称“施秉遗产地”)徒步线路设计进行研究,探究徒步线路设计的可行性,用转译过程解释线路设计这一复杂过程背后各行动者的角色、相互作用与利益关系,用施秉遗产地徒步线路设计方案来检验行动者网络的稳定性,即是否满足不同行动者的利益,为其他世界自然遗产地徒步线路设计提供经验。研究结果如下。(1)施秉遗产地现有的徒步线路存在不足。从施秉遗产地徒步旅游发展现状、线路分类、徒步者的线路组织方式、徒步者的体验、徒步者与社区居民的互动等方面分析施秉遗产地徒步旅游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施秉遗产地徒步旅游起步较晚,发展规模相对较小,以往地方政府对徒步旅游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不同群体对徒步线路有不同需求,但目前的线路没有实现不同徒步群体的利益需求;已有的徒步线路多为徒步者自主探索而成,线路虽融合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部分线路穿过遗产地和缓冲区,但其中连接的展现具有遗产地卓越自然美学和地质地貌演化例证代表性的景观不多,对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的展示与保护力度有待提升;线路串连的社区较少,徒步者与社区居民的互动不足,未能很好地推动社区参与旅游;线路选址较为疏散,没有形成环形线路系统,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施秉县人民政府、施秉世界遗产和风景区管理局和杉木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相关管理部门增加了一定的管理保护难度。(2)施秉遗产地徒步线路的设计具有可行条件。从政策、资源、交通、品牌效应、客源潜力、经验分析施秉遗产地徒步线路设计的可行性,结果显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国家与地方政府颁布的政策与文件支持徒步旅游及徒步线路的发展;施秉遗产地具有开发山地旅游、打造徒步线路的宝贵资源;此外,施秉便利的交通、较高的可达性,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AAAA风景名胜区的品牌效应、强大的徒步旅游客源潜力、科研团队拥有关于世界自然遗产丰富经验等为施秉遗产地的徒步线路设计提供了可行条件。(3)施秉遗产地徒步线路设计过程的背后实际上是贵州师范大学科研团队、施秉县人民政府、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和风景区管理局、施秉县杉木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社区居民、徒步者等人类行动者和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这一非人类行动者在各自利益目标驱动下通过OPP缔结的行动者网络。在施秉遗产地徒步线路设计的行动者网络中,以贵州师范大学科研团队为主导,以科研项目征召为主要推力。作为关键行动者的贵州师范大学科研团队以多样的征召方式征召行动者,通过赋予其他行动者预期利益而将其纳入行动者网络中。异质行动者在行动者网络中扮演各自的角色,不断相互作用,排除异议,构建了较为稳定的网络关系。(4)贵州师范大学科研团队为关键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在徒步线路设计过程中不断调节利益关系,实现了施秉遗产地徒步线路的设计。线路包括:线路1:冲头坝-杉木峰-鱿鱼洞-高滩-黄洲河-聂家堰;线路2:冲头坝-杉木峰-鱿鱼洞-高滩-黄洲河-云台山(牌楼冲);线路3:牌楼冲-高家庄-芹菜塘-白垛乡-泡木林-平头-大庆-黑冲;线路4:黑冲-黄土垒-两岔河-蒋家田-冲头坝。这些线路设计在贵州师范大学科研团队的项目指导下,实现对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进行展示与保护的要求。线路针对不同徒步者的不同需求进行了差别化设计,体现一定的人文关怀,避免了危险路段,给徒步者以安全保障,满足了不同徒步者的利益诉求。线路串连自然景观和社区,助力社区参与旅游,实现社区居民旅游收入的增长,采纳了社区居民对线路的设计意见,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社区居民这一行动者的遗产话语权。较少的设施建设不仅为施秉县人民政府、施秉世界自然遗产和风景区管理局及杉木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节约了建设成本,更有效的保护了施秉的世界遗产价值,体现了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这一非人类行动者的利益诉求。随着徒步旅游的发展,能够获得品牌宣传和更多的旅游收入。充分利用原生的山路、古道、河流,维持原有的地形、地貌、水文条件,不破坏原来的自然美学、地质地貌演化例证、生物多样性等价值,维护了遗产地的原生性和自然性,所经区域能够较好展示世界自然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且线路均尽可能减少人工工程量,规避了可能会对世界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这些线路能够满足不同行动者的利益诉求,也能带来一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效应,有助于维护行动者网络的稳定性。通过行动者网络理论指导下施秉遗产地徒步线路设计研究发现,认清行动者及网络互动关系,满足不同行动者的利益诉求,对世界遗产地徒步旅游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隐写算法研究领域中,大多数学者更多地关心数字图像隐写中发送和接收的阶段,即关心如何加强载密信息的不可感知能力,但忽略了载密图像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失真对接收方能否正确提取秘密信息产生的影响。而接收方能否在发生失真变换下正确提取出秘密信息,是由载密图像的健壮性决定的。在隐写分析领域,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在准确率方面普遍比“特征提取+分类器”的传统方法的准确率高,但神经网络的方法严重依赖输入图像的尺寸
中职学校教学注重教学的过程性,中职学校开设的课程《C程序设计》更加注重教与学的过程性。《C程序设计》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上机练习。传统的编程题评分算法采取的评分依据只有运行结果,这样的评分算法忽略了编程题的过程性,评分结果要么为零要么为满分。由于传统的编程题评分算法中评分结果的两极性降低了编程题得分率,中职学校未将上机考试作为期中或期末的考试方式而是采取纸质考试作为考试方式。《
创新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的需求,职业教育更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但我国职业教育正面临学生创新素养缺失的挑战,探索合适的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使学生从“看客”到“创客”转变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3D打印技术所想即所得的优势为学生带来创新的无限可能,将其作为开展创新教育的载体,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更好的发展。本课题将创客教育的理念与3D打印技术结合,立足于中职学校的内外情景,对3D打印创
根据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教育信息化的产物——微课早已经运用于化学教学中,但是以往微课的设计与制作集中在学科知识讲解中,而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要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新课标也强调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基于此,设计并制作以素养为本的微课并运用于课堂辅助教学更有利于促进课堂效果以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的目的是通过调查研究以素养为本的微课在高中化学课堂中
信息化社会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立足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互联网+’在各行各业发挥作用,教育行业中信息技术也开始不断与教育方法融合运用于教学。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全方面进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其中,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对教师专业性和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单一课程的特点展开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模式探索,有利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教育改革的重心已经转向课堂。在此背景下,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基于对传统教案的变革和发展,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设计方案——学历案,旨在解决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游离学习”和“虚假学习”问题。本文以中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内容为依托,综合考虑学历案的基本内涵、构成要素、课型特点等多项因素,开展了学历案在中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具体研究内容
公元1788年,拉尔萨国王瑞姆辛一世颁布敕令,废除所有贷款。此举后成惯例,每到春天庆祝新年的时候,巴比伦统治者们会举行一个"砸碎泥板"的仪式。当资本的种子甫一发芽便被掐断,后来更是直接连种子也刨了出来,"考古学家在乌尔再没有发现(此后千年)任何贸易文件,以及类似的充满想象力的金融凭证",也就不足为奇。
期刊
足球被尊称为“世界第一运动”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深受广大青年的喜爱尤其是大学生参与人数普遍较多,容易在高校推广普及。本研究以秦皇岛市6所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足球运动的师资、场地、资金、教学、训练、竞赛等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得出以下结论:1.秦皇岛市高校师资力量情况:秦皇岛市高校中的足球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和拥有讲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占大
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趋势下,各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其中深度学习是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种重要学习理念。微课教学是有效且快速获取知识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如何运用微课教学手段提高高中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本研究对深度学习和微课发展的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并从深度学习的内涵和特征、微课的内涵、特点及类型的角度给出定义。在现状分析部分,本研究依据化学学科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大扶贫格局。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体育与扶贫相互融通,体育扶贫作为我国构建大扶贫格局的特色,体育扶贫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用语,丰富理论内涵。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法、调查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总结梳理我国体育扶贫相关文献、发展阶段以及路径的基础上,发现我国学者对体育扶贫研究重点集中在体育扶贫的定义、区域体育扶